【民意論壇】莫讓列車傷亡者白白犧牲

載有492名乘客的太魯閣自強號,行經台鐵北迴線清水隧道前,因無預警致撞及滑落邊坡侵入鐵軌的工程車,出軌後繼續衝入隧道中且擦撞隧道壁,造成49人死亡和216人輕重傷的慘劇,遠比二年多前,台鐵普悠瑪自強號列車脫軌事故,18人死亡,215人輕重傷,死傷更為嚴重。此外,不久前,才發生蘇花公路遊覽車撞山壁事件,造成5人死亡40傷。交通事故一再發生,除交通部長提出辭呈以示負責外,也讓長期仰賴大眾交通工具的乘客擔心,難以再享受輕鬆搭乘火車的樂趣。

這次事件的發生,從各種跡證看來,工程車司機應難辭其咎,然而,是否還有其他積重難返的因素?倘能事先嚴加防範,災害應能得到適當的管控,這是應該徹底檢討的部分,以安慰不幸的罹難者以及尚須接受醫療的乘客。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可是,到底還要累積多少慘痛經驗才能徹底改進?要如何提升防災意識與切實作為,才能避免災難重演呢?

另外,2000年以來,政黨輪替與政黨對立,似存在互為因果的關係,以致,朝野政黨,很難相互聆聽,更遑論接納或肯定對方的意見。遠的不說,從去年爆發COVID-19以來,口罩的發放販售、是否應該普篩、美豬美牛進口、疫苗購買、鳳梨出口被拒、太魯閣事故發起捐款與善款的運用、國徽與國民黨黨徽高度相似等,無一不是對罵、相互較勁的問題。不同的政黨,雖各有其政綱、獲得執政的策略與方法,但追求服務同胞與國家永續發展的終極目標應無二致。所以,執政黨與在野黨的各自表現,是否偏離常軌,應是顯而易見的,並不是藉由粗鄙言語或帶風向所能改變的。此外,一味地散播悖離事實的說法,也無助於社會和諧與長久合作。

政黨競爭不應流於政治惡鬥

常見的現象是,當聽到不同意見時,首先看其是屬於那一陣營的人,凡是不同陣營的人發聲,一定認定其不可聽,也不可信的大加反擊。在國會殿堂如此,媒體與網路的發言、社會認知亦然。此外,即使是長期以來的友伴,只要提出不同的看法,立即會被譏為是否為對方陣營派來臥底的,甚至被認為背叛份子,無法互相包容。

問題的癥結在於一般人常將「批判」誤認為「批評」其實,「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是提供人們決定要相信什麼或做什麼的反省以及思考的能力,它是深層的思考,必須立基於自己所堅信的真理,才能看清事實與其中的道理。換言之,批判思考不僅沒有負面的意義,更是具有價值的負載(Value-laden),它與「惡言相向」截然不同。所以,當別人或對手提出有根有據、有道理的批判意見時,無須再視為無理的謾罵,為反對而反對,宜進行理性的探討,方能有助於問題的解決。眼前的太魯閣善款如何運用,當可做為社會監督與對話的開始。


論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臺,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