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進不去立法院的一大原因,就是擠壓小黨的立委選制

文:張浩(智庫研究員)

三年一期的日本參議院半數席位改選於7月22日有了結果,自民黨與公明黨組成的執政聯盟雖仍保有一半以上參議院席位,但是未超過三分之二以上而沒有達到修憲門檻,安倍晉三想要修憲還得再等等。

日本國會選舉制度不僅經歷多次修改,加上參眾兩院所用的選區制度不同,現行比例代表制(類似我國不分區立委)的最高平均數法分配議席(頓特法計票),以及開放名單投票法等等設計,造就世界聞名的複雜選制,然而這種複雜設計,同時也讓日本的小黨有較好的生存空間,更有機會擔任少數關鍵的角色。

根據王鼎銘與郭銘峰兩位學者的觀察,日本之所以設計較為複雜的選舉制度,原因是要導正原本行之已久「單記非讓渡投票制」所產生的弊端,諸如地方特殊利益、恩庇侍從(patron-client)關係、候選人為中心等,傳化為政黨或政策為本位的選舉競爭取向。

台灣立委選制的規劃,背後用意是什麼?

我國原本亦實行「單記非讓渡投票制」,但是選制於2006年修憲後,改成單一選區兩票制,不分區及僑選立委依政黨名單投票,且不分區立委得票5%以上政黨才能按得票比例分配不分區席位。當初改選制的用意部分與日本相同,希望修正立法委員選舉的亂象以及選舉訴求取向以政策為主等。

目前區域立委的單一選區設計即有這部分想法。雖說從2006年修憲以來,單一選區還是解決不了許多問題,例如家族政治、地方派系壟斷以及強化恩庇侍從關係等弊端,近期最著名的例子大概是呂孫綾,憑藉其家族在地方經營,2016年順利當選立法委員,創下我國史上首個畢業新鮮人就能當上立委的紀錄。

若說單一選區仍有不少問題,那麼目前不分區立委的選制更值得檢討與修正。

不分區立委或是日本的比例代表,其最大的意義是讓各政黨推舉有專業能力,但是地方選舉實力薄弱的專家或社會賢達,透過不分區方式進入國會,為民眾發聲與效力。正因為區域立委因為選舉壓力,需要照顧選區,不分區立委比較可以從專業與整體的角度來監督國政。

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分區立委不僅要有專業,更要有多元聲音,國會才不會成為一言堂,犧牲少部分民眾權利,換言之,不分區選制應該讓小黨有較好的生存空間,因為相較於大黨,小黨較能代表少數且多元民眾的權利,這也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定位方式。

政黨票的5%限制,讓許多「真實存在」的民意進不了國會

然而,我國不分區立委選制在2006年修憲時,由藍綠聯手扼殺了小黨生存空間,不分區立委計票方式先將5%政黨票以下的政黨剃除後,再依比例計算分配席位,這種制度只會保障大黨而無益於小黨。我們再回過頭看看這次日本參議院選舉一個有趣例子,「保護國民防止NHK傷害黨」在比例代表得票率僅為1.97%,但是依照日本計票方式仍分配到一席,可以說是支持該黨「廢除NHK強制收費倡議」民眾的一項勝利。

在這種大黨扼殺小黨的不分區立委制度下,不分區立委已經成為大黨內派系的分贓工具。2016年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名單一出來,舉國譁然,直說是各派系利益分配的結果。民進黨也好不到那裏去,不分區立委簡直成為各派系代表人物的升官墊腳石,例如徐國勇、李應元、顧立雄都是上任不分區立委不到一年就落跑,去當了部會首長。

如此的不分區立委制度,怎麼不改變?各方團體倡議多年,最近新成立的國會政黨聯盟也提出的「不分區立委分配席次門檻降低到2%」,也許是一個解方,甚至與日本一樣採用頓特法計票或是德國的聯立制,都要比現在不分區立委計票方式來得好。

期望第三勢力打破藍綠惡鬥和壟斷,講了好多年,但是第三勢力一直無法成氣候,現在對於小黨發展不利的國會選舉制度是重要原因之一,代表多元聲音的小黨進不去國會,國會內部自然被藍綠利益所壟斷。明年選舉在即,要求選制改變不現實,如此之下,我們也只能訴諸選票,明年兩大黨都不過半,讓更多有力的小黨進入國會,或許能夠有番新氣象。

延伸閱讀
《打火哥的30堂烈焰求生課》:若無法逃出火場,千萬不要躲在浴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