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決的統獨悲歌

巴爾幹半島位於歐洲東南部,是歐亞交界重要的貿易通道,面積約15個台灣大,人口5700萬,境內有8個民族,宗教多元,是地緣政治的焦點,素有「歐洲火藥庫」之稱。

1945年二戰結束,巴爾幹半島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冷戰期間不靠北約,不依華沙,政治立場保持中立。1974年透過修法提升自治區的權力,之後各共和國要求獨立的聲浪不斷。當時北約站在支持獨立的立場,蘇聯則傾向維持統一。這場統獨之爭,最終因1990年蘇聯解體,在北約扶持反對陣營之下,南斯拉夫爆發了一場持續10年的內戰。

內戰期間最為中國人熟知的衝突,是1999年,北約轟炸南斯拉夫,美國B-2隱形轟炸機發射5枚導彈,「誤擊」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造成3人死亡,數十人受傷的慘案。

從這件慘案可知,南斯拉夫內戰絕不是單純的內戰。

2003年,聯邦人民共和國重新組建,國名改為「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其後國際勢力持續介入,最終在2008年分裂成7個聯合國承認的國家,以及1個部分國家承認,塞爾維亞卻認為是屬地的「科索沃」。

二戰於1945年結束,到1991年南斯拉夫爆發內戰以前,巴爾幹半島基本上能夠維持和平。直到北約介入,以「民族自決」點燃人民內心的火苗,統獨的戰火至今也不曾停息。

反觀中國,國土是歐洲1.6倍,人口占全球1/5,境內擁有56個民族、130多種語言,宗教單單是西藏密宗就有4大教派,維吾爾族又區分成3種伊斯蘭教。如此複雜、文化迥異的組合,倘若傳播民族自決的獨立思想,再透過國際勢力的蠱惑與介入,能夠想像在中國內部能製造何等的動亂嗎?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該爭取、什麼該放棄,短暫、混亂的世局難以找到答案。此時不妨把立足點抬高、眼光放遠,試看中國自1979年中越戰爭結束,迄今整整45年,能夠持續保持和平的原因是什麼?

不就是因為實行中央集權制度,國家力量足夠強大,以致統一的時間多,分裂的時間少?或許一黨專政是中國防範分裂、內鬥必要之惡。也難怪鄧小平曾說:中國不可行西方式民主政治,如行,中國慘過春秋戰國!

(作者為海軍退役上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