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對物價上漲趨緩、GDP成長無感 央行:因關注17民生用品與每月必購商品

國民黨立委謝衣鳯。廖瑞祥攝
國民黨立委謝衣鳯。廖瑞祥攝


記者周志豪/台北報導

國內物價持續上漲,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從過往年均約1%,近年來翻倍成長。國民黨立委謝衣鳯今在立院財政委員會質詢時質疑,CPI達2%以上會不會成新常態?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回應,物價與CPI指數已在慢慢下降。

但謝衣鳳再質疑,民間對物價上漲與通貨膨脹趨緩說法無感,我國CPI是否有失真?

楊金龍解釋,我國CPI是368項商品物價加權平均總合,但民眾關注的是17項民生用品與每月至少購買1次商品,不幸這些商品在這段時間都跟原物料、外食、房租有關係,平均漲幅都高於CPI,才讓民眾感受與CPI產生落差。

楊金龍承認,17項民生用品與每月至少購買1次商品的物價,確實比CPI高,但基本上從去年開始,這些商品物價與CPI均已慢慢在下降。

謝衣鳳再質疑,我國今年第一季國內生產毛額(GDP)表現非常亮眼,為何民眾也沒感受?

楊金龍再解釋稱,GDP是總體經濟的表現,但個人如弱勢者,因薪資成長幅度不夠高,整體性的GDP與CPI就很容易跟民眾的觀感不大一樣。

楊金龍表示,中央銀行關心通膨是否結構上有一些改變,上一次調升利息主要也是認為從2008年至2019年通膨平均不到1%,但最近已連續4年都差不多在2%,這跟以前結構稍微不大一樣。

楊金龍說,現在CPI達2%,相較以前民眾會比較不習慣,但畢竟主要是原物料上漲、新冠肺炎疫情與俄烏戰爭等因素導致,物價結構是否改變,才是中央銀行目前密切注意的。

不過楊金龍也補充,中央銀行的利率與貨幣政策主要是看整個CPI,不能說房租上漲,貨幣政策就要做某些調整。

謝衣鳳上午質詢也關心,日圓與韓元競貶,對台灣出口是否造成影響。楊金龍回應,台灣出口表現主要還是受國際景氣影響,匯率雖可能也是原因,但台幣雖貶值幅度不及日圓與韓元,我國出口表現卻比兩國都好。

謝衣鳳追問,若台幣貶值大一點,我國出口表現會更好?楊金龍表示,央行職責是維持匯率相對穩定,不是促貶提升競爭力,或讓新台幣升值提升我國產業升級,且這兩者能否屆貨幣政策達成,央行也懷疑。

更多太報報導
5月物價指數再升破通膨警戒線 年增2.24% 17項重要民生物資由跌轉升
看好復甦 央行總裁楊金龍:全年經濟成長上調至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