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不孤單,全球主要民主國家的執政黨都被選民教訓

圖片來源:民視
圖片來源:民視

民進黨今年大選雖然保住政權,但淪為雙少數,賴清德總統只得四成選票,國會也淪為少數黨。這主要是全面執政太過霸道而遭選民教訓的結果。

民進黨的遭遇不算意外,在全球也不是例外,今年世界過半國家舉行大選,主要民主國家的執政黨多半選機不佳,不是政黨輪替,就是勉強保住政權,但失去主導政治的地位。

連近日揭曉的歐洲議會選舉結果,各主要國家的執政黨都慘遭挫敗,右翼崛起的勢頭明顯。歐洲議會選舉結果,最令人訝異的是,法國總統馬克宏領導的中間派聯盟在歐洲議會大選中挫敗,雷朋領導的極右派拿下近四成選票後。馬克宏不得不得不宣布舉行國會改選。德國執政黨也吃鱉,總理蕭茲的社會民主黨和執政聯盟也表現不佳,遭逢歐洲議會歷次選舉最大挫敗,極右派另類選擇黨擺脫選前一系列醜聞陰霾,在德國得票率躍居第二。只有義大利執政黨表現良好,總理梅洛尼的「義大利兄弟黨」在義大利得約三成選票,遠高於2019年的6%。這不是她執政表現優異所致,而是其右翼民粹政黨先已打敗溫和執政聯盟搶得執政機先,但這回左派的民主黨得到21.5%至25.5%的選票,顯示義大利兩大政黨走向兩極化,左右截然對峙推升執政黨的聲勢。

全球的執政黨和政治強人今年日子都不好過。印度,強勢的領導人莫迪贏得了連任,但所屬政黨在議會失去了多數席位。在南非,執政黨自種族隔離制度結束以來第一次遭到選民的教訓。在英國,一場民粹主義顛覆運動在選舉中橫衝直撞,而長期執政的保守黨眼看要在這場選舉中遭遇慘敗。墨西哥的選民也表現了期望繼續變革的情緒,一位女性氣候科學家承續六年前將建制派拉下馬的成果,以壓倒性優勢當選。土耳其強人總統艾爾段先前吞下敗選苦果,他和莫迪異曲同工,利用民族主義或宗派主義來動員支持者,並使制度和生態屈從於自己,結果遭受被民眾狠狠教訓。韓國國會選舉和日本眾議員補選,執政黨同樣一敗塗地。

今年全球60多個國家舉行大選,多半國家選民發威,傳達民眾對建制執政勢力的強烈不滿心聲。通膨飆升、嚴重失業和不平衡的經濟增長加劇了多數國家的不平等,造成選民對建制派的翻臉。美國四個多月後就要大選,拜登民調輸給官司纏身的川普,雖然他在國內國外都不無作為,但光是通膨就讓他吃不完兜著走。還有一些國家的執政黨和政治強人因過度操控權力而引發選民怨懟。莫迪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政黨失去了數十個席位,不得不與兩個世俗政黨聯合執政。台灣如果是內閣制國家,同樣必須組成國會過半席次的聯合政府才能執政,決定權將落到民眾黨身上,柯文哲可以和國民黨共同執政。

土耳其的反對力量於4月對艾爾段的政黨發動了打擊,贏得了一系列地方選舉,鞏固了對重要城市的控制,如同台灣的國民黨,完成地方包圍中央的態勢,下次不無可能扳倒執政黨,取得執政權。這兩個國家的民主政治明顯在倒退,強人恣意貫徹自我意志,引發反彈。他們挫敗引起眾樂,許多人認為,對於莫迪和艾爾段來說,讓他們永遠正確的光輝褪去非常重要。

從全球範圍內看,無論是民粹主義者或是右翼分子得手,都是對建制派不信任、不忍受的表現,讓政治建制派知所收斂與調整。長期掌握權力的執政者面臨著對現狀壓抑已久的不滿情緒。所以,問題不在於執政者是左還是右,而是選民不再忍受現狀,期望大幅變革,所以執政黨都面臨沉重壓力。

許多國家執政黨在大選中表現不佳反映了一些共同的挑戰和因素。共同的背景是通膨和經濟壓力,全球通膨雖下降,但近期又升溫,遠未達將其馴服程度,加上俄烏戰爭、能源價格高漲等因素,許多民眾的經濟壓力加重,拉低對現任政府的滿意度。這也可視為新冠疫情的後遺症,各國政府重啟經濟、修復社會撕裂等議題飽受批評,尤其是貧富差距顯著擴大,影響認同度與支持率。

另一個關鍵是民粹主義和極端主義抬頭。全球化帶來的衝擊和不平等,加深了社會對立,民粹勢力趁勢崛起,執政黨面臨更尖銳的挑戰。多數國家選民對建制派產生疲乏感,選民對長期執政的建制政黨普遍感到厭倦,渴望變革,給了反對黨可乘之機。

在台灣,執政的民進黨全面執政八年,民主的根基備受侵蝕,兩岸關係陷入戰爭風險,經濟、能源、社福和青年問題的表現乏善可陳,致使其失去多半民意的支持。可有的是,賴清德新政府組成之後,兩岸及內部都陷入高度衝突的困境中,強硬政策招致更大的執政障礙,至今還持續加溫,並在衝突焦點上添加薪柴,所引發的不滿情緒可能持續升高,可能在下次地方公職選舉乃至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遭受選民更大教訓。

【作者 陳國祥/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時報》特約主筆、時報育才董事長。 現為<大師鏈>傳媒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