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追殺馬文君到底有沒有用?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國民黨立委馬文君遭指控洩密風波已經發生將近半個月,民進黨和親綠政論節目不斷猛攻馬文君,甚至希望上綱到下架國民黨的「馬文君們」,把這場選戰打成「下架民進黨VS.上架共產黨」的對決,並進一步拓展民進黨的國會席次,讓民進黨能夠在國會單獨過半。

但這個策略到底有多大的成效,藍綠兩方則有不同的解讀。綠營的主流顯然認為,民進黨強攻馬文君賣台,已經達成一定的成效,國民黨侯友宜的民調也明顯下滑。但藍營則多半認為傷害有限,對大局的影響不大。我們可以從民調的變化來看究竟如何。

過去一段時間,台灣發生了好幾個足以影響總統大選的政治事件,包括Linbay好油恐嚇案自導自演、馬文君被指洩密、韓國瑜重出江湖,以及藍白合正式談判。這些重大事件的時間跨度,大概是《美麗島電子報》2024年大選追蹤民調第46波到第52波。

Linbay好油在9月22日爆出遭人恐嚇,並宣布粉專停更;但在10月2日,檢警卻查出是Linbay好油自導自演。Linbay好油10月7日凌晨返國,聲稱手機、電腦都被竊,8日凌晨桃園地院裁定收押禁見。

「海鯤號」9月28日舉行下水典禮,媒體卻在此時披露黃曙光在內部會議中表示,有軍火商因為沒拿到訂單,把相關採購資料丟給中共大使館,還有立委「一直在搞」;9月29日前海軍顧問郭璽接著點名指控馬文君就是「賣國立委」。綠營接著一路追打馬文君的洩密事件,一直至今。

韓國瑜的出場是10月9日在臉書上PO出與柯文哲見面的照片,接著在11日「戰鬥藍再動員、國民黨要過半」記者會正式亮相,一邊和侯友宜擁抱、一邊又罵國民黨太軟、沒出息,接著又參加侯友宜14日的萬人造勢晚會,呼籲支持者把對他的愛轉移到侯友宜身上,並說「我人來了,心也來了」。

藍白合首次談判10月14日登場,國民黨表示願意進行辯論,但要求舉辦開放式的「民主初選」,而民眾黨則堅持以民調定勝負。15日民眾黨以「代表性不足」、「名冊建置問題」、「準備時間倉促」等3點理由拒絕國民黨的方案,柯文哲更批評侯辦執行長金溥聰「別有用心」。雙方協商陷入僵局,侯辦16日呼籲柯陣營趕快坐下來談才有機會,民眾黨則回應,不要為見面而見面。

第46波追蹤民調的調查期間是9/21~9/23,大致可以作為上述事件前的參考基準,當時「三角督」的民調是:賴清德36.4%、柯文哲22.5%、侯友宜21.1%。從上圖可以看出,賴清德的支持度在第47波(9/22、9/23、9/25)大致持平,48波(9/23、9/25、9/26)、49波(9/25~9/27)連續上揚到39.4%的高點,然後一路回落到第52波的36.7%。而侯友宜的前一波高點同樣是第49波的23.5%(柯文哲則為19.0%)。

截至此時此刻,Linbay好油自導自演、馬文君洩密疑雲都還沒有發生,若綠營的推測是對的,賴清德的民調應該一路攀升、侯友宜的民調應該一路往下才對,但這樣的情況並沒有發生。

第50波民調(10/2~10/4)侯友宜的民調的確下滑到20.5%,但接著第51波(10/11~10/13)第52波(10/12、10/13、10/16)就接連上揚到23.7%。而賴清德的支持度則連續下挫到36.7%。

從交叉分析來看,在馬文君事件前的第49波,泛藍、泛綠分別是23.6%、32.3%,賴清德獲得91.1%泛綠支持、27.2%中立支持,侯友宜獲72.3%泛藍支持、16.3%中立支持,柯文哲獲13.6%泛藍支持、18.6%中立支持。

而到了第50波,泛藍、泛綠則是23.0%、32.0%,藍綠基本盤與前次並無太大的變化。賴清德的泛綠支持度為89.2%、中立23.9%,中立支持度還小幅萎縮。而侯友宜的泛藍支持度為71.0%、中立掉到8.9%,柯文哲的泛藍支持度增為17.2%、中立增為27.5%。

第49波與50波,侯友宜的中立選民支持度的確有下滑,但賴清德的中立選民支持也不增反減,這兩波民調變化最大的其實是侯友宜與柯文哲之間的消長,侯友宜少的中立選民,大致就是柯文哲增加的幅度,另外柯文哲的泛藍支持也增加。與其說是Linbay好油或馬文君的影響,看起來更像是柯文哲在9月底二次訪美前拋出與國民黨「比民調」的訴求,而國民黨卻不敢正面回應,導致藍白之間的選票流動。這也才能解釋為何51波韓國瑜出場、52波藍白談判,侯友宜的民調持續攀升。

第52波追蹤民調「三角督」的支持度是賴清德36.7%、侯友宜23.7%、柯文哲21.5%,泛藍、泛綠分別是22.7%、30.0%,與第46波大致相當。賴清德獲得泛綠88.7%的支持、中立25.4%支持。侯友宜則獲得泛藍69.2%的支持、中立選民16.1%的支持,似乎顯示藍軍並沒有因為韓國瑜加持而快速凝結,反而是國民黨的各種造勢讓中間選民的支持度增加。

從上述民調的變化可以看出,民進黨打馬文君雖然熱鬧有餘,但實質效果並不明顯,只是讓民進黨全黨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可以打、有一件事可以一起做,但外溢效果非常有限。而韓國瑜對侯友宜的加持,也同樣是對聲勢、氣勢的提升,遠大於實質,韓國瑜若要在選戰中扮演關鍵角色,恐怕還要更加把勁,進一步壓縮藍軍對柯文哲的支持度、提升藍軍對侯友宜的認同。

在第51波柯文哲以20.8%的支持度落後侯友宜的22.4%,到了第52波侯友宜增為23.7%、柯文哲21.5%,雙方的支持度都有提升,但侯友宜領先的幅度微幅增加,第一回合的交手,誰更勝一籌已經很明顯了。如果最終藍白合不成,柯文哲要如何在談判的過程中拉抬自己的支持度,就至為關鍵。

【作者 單厚之/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