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借貸大增 台經院示警風險控管

根據智庫研究顯示,金融業提供的金融暨資金服務僅占國內整體需求的六成,「非金融體系」的資金供應自疫情至今持續成長,有3項實證足以顯示民間融資需求孔急。

台灣經濟研究院的研究指出,3項實證包括:一、民間借錢聲量極大,透過網路搜尋「借錢」相關主題或關鍵字,時時呈現飆升,且以房屋二胎、P2P借貸最多,地區方面則以台中、台南、高雄為熱門區。二、依財政部財政統計資料庫,租賃、其它民間融資管道銷售額,全年規模至2022年已突破1,700億元,造就融資租賃產業近兩年快速成長,台經院副院長林欣吾指出,民間融資多為中小企業資金融通需求,應該是業者無法從銀行取得資金,才會轉向民間借貸。三、台經院三所每年調查的「台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顯示,包括資金管道、籌資、投融資、補助、貸款等與資金相關事項,均為新創事業最大困擾。林欣吾提醒,企業在不同成長階段因營運項目或營運規劃的不同,所需要的財務資源與措施也會跟著不同。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亦指出,中小企業融資是金融市場的極大議題,許多中小企業無法從金融機構取得適當融資是全球共通「痛點」,實際上金融科技已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新增許多協助金流與金融體系運轉的創新服務,但並未符合主管機關的監管定義,亦不在統計範圍;然而民間借貸業者缺少聯徵紀錄,不易進行風險控管,他建議主管機關針對民間借貸,協助建立全新制度並提供解決方案。

台經院指出,時代在變、中小企業面臨的挑戰愈來愈大,自1991年政府公布《中小企業發展條例》後,讓中小企業在相關資源取得上更為多元與便利;但隨著時代變遷,相關法規調適似乎未與時俱進,連帶也影響超過百萬家中小企業的資金融通。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美光業績報喜 歐美股油價齊反彈
遠傳成立5G元宇宙加速器
hold不住!最賣進口車也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