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署掛牌 首任署長程家平擘畫未來10年願景

中央氣象局15日正式升格為氣象署,這個與大眾生活以及國家社會息息相關的單位升格後,究竟會帶來什麼改變?展現哪些新的氣象?首任署長程家平特別接受央廣專訪,說明未來10年、預算達新台幣百億元的兩大氣象軟、硬體建設計畫,以及氣象署新增的兩大任務,包括太空氣象預報以及帶動氣象產業的發展。

10年百億軟硬體建設 實現氣象白皮書

氣象局代理局長程家平15日正式接下首任氣象署長重任後,在氣象署揭牌典禮時宣示,未來將以國家的視野,包括配合「氣候變遷因應法」及「太空發展法」,擘劃國家未來的氣象發展。

至於具體的作為,程家平在接受央廣記者專訪時表示,過去氣象的核心價值是「氣象監測預報作業能力的持續改善」,但是隨著氣候變遷對國家社會的衝擊日益加劇、氣候風險也不斷提升,因此現在還要加上「氣象資訊的有效運用」。換言之,過去氣象局的角色是讓大家「施政知氣候」,未來氣象署的角色則將是協助大家「施政有氣候」。

不過,程家平強調,要達到這個目標,需結合6年、新台幣24億元的「氣象風險治理與產業創新計畫」,以及未來10年、70億的「下一代高速電腦計畫」才有辦法完成。他說:『(原音)高速電腦是硬體的部分,那氣象風險治理是軟體的計畫,所以一個是我們國家氣象能力的硬體基礎建設,然後氣象風險治理的計畫是我們國家氣象軟體的基礎建設計畫,所以這兩個是搭配在一起的,那你如果要把這兩個加起來的話,就差不多要百億,那看的是未來10年。所以當然這兩個計畫是重要的未來發展計畫,那也是實現我們「氣象白皮書」最重要的計畫。』

程家平也說明,「氣象白皮書」是過去氣象局費時2年完成、規劃國家未來至少10年的氣象發展願景,其中4大目標就是升化核心技術、優化有感服務、活化夥伴關係以及強化營運韌性,在此之下,分別展開25項措施、74個行動計畫,成為氣象署未來的工作大綱。

邁入太空觀測 掌握颱風的海上變化

程家平指出,儘管自2012年起,台灣的天氣預報從22個縣市進步到368個鄉鎮預報;颱風路徑預報的誤差也在20年間縮小一半,到現在是24小時70幾公里、48小時150公里,而且預報的精準度也受到國際肯定與推崇,但是面對劇烈天氣發生的頻率和強度越來越高,颱風生成的廣大洋面上又極度欠缺觀測資料,因此亟需投入新的技術,才能更精確地掌握天氣的變化。

程家平以「福衛3號」為例,就是在離地表700公里的高處,接收從2萬4千公里高的GPS衛星傳下來的資料,再透過無線電波的折射量,反推大氣裡含有的物質、水氣及溫度,藉以彌補全球70%都是海洋、卻極度缺乏海上觀測資料的問題。它除了不像傳統衛星容易被雲遮蔽、影響工作外,也不會有儀器誤差,還可以量測大氣的垂直剖面,因此被稱為「大氣裡最準確的溫度計」。

不過,隨著福衛3號在前年下線、福衛7號接棒,2021年三讀的「太空發展法」也要求交通部協助提供太空天氣預報,這讓過去就擔任福衛3號和福衛7號全球兩大科學資料處理中心之一的氣象局、也是現在的氣象署,必須負起更艱鉅的重任。

所幸,程家平分析,福衛3號是以72度斜角、趨近於南北向的方式繞行地球,觀測到的資料以高緯度居多、低緯度較少;福衛7號則是以24度斜角、趨近於東西向的方式繞行地球,因此可望大幅補充從赤道到南北緯30-40度之間、尤其是熱帶海洋上的資料,而且資料量高達福衛3號的4倍;更重要的是,福衛7號還有個外加的自主衛星計畫,就是即將發射的「獵風者衛星」,將可彌補以往無法量測海上風力的缺口。程家平說:『(原音)就是現在10月5日要發射的「獵風者衛星」,用的是反射技術,就專門接收地表反射的GPS訊號,來推斷海洋上的風力,那海面的浪越大,反射出來的無線電波就會越雜亂,那就可以反推到底我這海上的風有多大。所以它就可以去量測海上的風,特別可以量測比較大的風,特別是颱風的時候,因為我們經常很苦惱颱風中心風到底多大,我量不到!』

建立鐵三角 帶動氣象產業發展

除了氣象觀測領域往太空邁進,如何將觀測資料提供給政府部門及產業運用,以因應未來的氣候變化,則需靠夥伴關係。程家平坦言,無論學研界、產業界都要攜手,否則以台灣地形的複雜及綿延的海岸線,單靠氣象署之力,根本無法滿足各方的需求。

程家平指出,事實上,「世界氣象組織」早在2011年就倡議「全球氣候服務框架」,之後又在2018年推動「GWE全球氣象事業」,甚至將整個氣象從原始的觀測資料到最後的服務畫出一條「氣象產業鏈」或「氣象加值鏈」。

至於台灣,則是從前年起,除了交通部在科技產業會報下增設第12個「氣象產業小組」,氣象局也在內部成立「促進氣象產業發展」工作小組,同時攜手民間,推動成立「台灣氣候服務聯盟」,成為帶動台灣氣象產業發展的鐵三角。程家平說:『(原音)那所以我們就形成一個整體的國家在推動氣象產業的架構,有官方的角色,也有民間的角色,再配合其實我們前年也製作了產業的政策,那產業政策裡面其實講3件事,一個就是夥伴關係怎麼建立、一個就是法規環境怎麼調整、那第三個就是怎麼樣去加強我們相關服務的內容,包含我們怎麼樣提供良好的資料,來做相關的應用。所以這等於是三只角,把我們整個氣象產業的發展撐起來。』

不過,程家平也說明,無論是將太空天氣預報納入氣象署的正式任務,或是要促進氣象產業的發展,都需修訂「氣象法」,但修正草案預計年底才會成形,之後還要召開公聽會,聆聽各界的意見;此外,未來10年百億的軟硬體基礎建設計畫也還在國科會審議中,預計明年4月才會定案。程家平並強調,儘管升格後的氣象署人力並未增加,但是要關照的高度及廣度都超越以往,而且不僅要提升預報的精度,還要更接地氣!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午後熱對流旺 苗栗縣等9縣市防大雨
基隆外海昨晚6.8強震 急發國家警報卻虛驚一場
東部今晚連2震 氣象署:板塊擠壓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