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達人首赴立院備詢》新任環境部長彭啟明坦言有壓力 小心回答碳費、核能議題

過去是氣象達人的新任環境部長彭啟明,22日首赴立法院衛環委員會進行業務報告。(攝影/陳稚華)

新任環境部長彭啟明今(22)日首赴立法院衛環委員會進行業務報告,也是來自民間、過去氣象達人的立院首秀,彭啟明坦言心裡有壓力,但會盡快學習補上。

彭啟明一開始先指出,上任後第一件首要工作就是針對氣候變遷的因應,提出「減緩」與「調適」的對策,「目前的減緩調適都有照進度進行,尤其在過去2週提出『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未來會積極強化氣候治理、落實資訊公開,最重要的是精進溫室氣體盤查及查驗作業。」

針對大家最關心的碳費部分,不少立委質詢議題也聚焦在碳費進度及其開徵後影響,對於國民黨立委蘇清泉的質詢,彭啟明表示,碳費這台車一定要趕快開,縱使價格是0也要開,並指出台電若有減量行為,碳費對其較無影響,但對於碳費課徵房價就漲問題會加強了解,也表示將搭配碳交易,促進多元減量。

至於媒體對第2次能源轉型議題提,詢問是否要用核能?彭啟明則回應表示,國際沒有說一定要或不要,但建議趕快凝聚大家的共識。

若不以核能發電,未來能源政策該怎麼做?彭啟明這樣回應

針對核能的議題,彭啟明先指出,核能目前在國際上的認知不是綠能,但是一個乾淨的能源。

對此,國民黨立委涂權吉詢問,針對非核家園,以環境部長的看法該如何制定能源政策?彭啟明表示能源政策屬於國家跨部會政策,「我的立場是必須做到安全、核廢料妥善處理,並凝聚全民的共識。」

涂權吉再問,「所以如果能做到安全乾淨,你也不反對?」

彭啟明表示過去參加氣候會議,歐盟有一個《歐盟分類法》(EU Taxonomy Regulation),將「綠色能源」天然氣與核能列為短暫可投資的項目,「但要屬於比較新型態的核能才能認定為綠能,還是要遵照政府的指示,希望可以比較安全、有共識的方式運作。」

涂權吉問若不以核能發電,未來能源政策應該怎麼做比較好?

彭啟明表示,目前國家能源政策有一定的趨勢目標,2030年賴總統希望拉到30%的綠能,希望到2050年能到60-70%,「再生能源不會用到化學燃料,但核能每個國家狀況不一,全球針對氣候變遷的共識也認為綠能要增加3倍,核能則當成是邁向淨零碳排的工具之一。」

涂權吉則表示,以目前綠能來講,看到最多的是光電和風電,但成本很高、效益卻不高。他指出,桃園有12,000間登記的工廠,也是全台密集度最高的工業區,「桃園有5大發電廠,有一個全台灣最大的就是觀音大潭火力發電廠,目前有6具機組在運轉,因為電力不足,目前有7、8、9號機陸續試運轉,我們擔心火力發電碳排放還是比較高,所以很多觀音地區的居民都說是冒著健康讓全台、桃園發電,以空汙來講變得更加嚴重,針對這塊部長有何回應?」

彭啟明回應表示,「天然氣排放的碳只有煤的一半,天然氣的汙染遠低於煤,但未來會注意是否有臭氧的發生,民眾擔心的問題相對於煤少很多,至於是否有安全的問題,我相信能源署、台電會做好嚴格的把關。」

涂權吉再指出,賴清德提到2050淨零碳排,但又不斷增加火力發電機組,兩者相違背,「且七大工業國組織(G7)也提到以前是反核,但為了2050淨零碳排目標,也認為核能是發展的一個方向。」對此彭啟明僅回應表示,天然氣是屬於一個橋接,只要再生能源上去的話,天然氣就能慢慢減少。

彭啟明表示,碳費這台車一定要趕快開,縱使價格是0也要開,並指出台電若有減量行為,碳費對其較無影響,但對於碳費課徵房價就漲問題會加強了解。(攝影/陳稚華)

涂權吉指出,賴清德提到2050淨零碳排,但又不斷增加火力發電機組,兩者相違背。(攝影/陳稚華)

碳費為何延宕公布?環境部:最快6月底召開第4次會議

而國民黨立委王育敏及楊瓊瓔皆質疑碳費是否有真正具體的目標及時間點,為何至今仍延宕?是否是擔心上路後會引起中小企業的反彈?

碳費審議會召集人、環境部次長施文真表示,不論是哪個部長,政策就是依氣候法來執行,碳費費率審議會前3次會議確實沒有涉及費率討論,目前正在調查6月底或7月初來開下次會議,已有把不同費率在不同層級的衝擊評估做完整報告,下次會議會進入評估費率的質實討論。

彭啟明表示,除了減碳之外,環境部會推動永續綠生活,但也需要凝聚大家的共識,尤其是很多生活習慣的改變不是那麼容易,在空氣品質方面,目前進入到第二階的空氣汙染防制方案,目前PM2.5年均濃度是13μg/m3,未來希望能持續提升空氣品質。

國民黨立委王育敏直指,碳費審議委員會不敢去碰觸到費率的議題,質疑到目前為止,開會好像就沒有開。(攝影/陳稚華)

在資源循環再利用方面,關於廢棄物管理中的工業、農業、營建、生活廢棄物,彭啟明希望加強各部會、跨縣市的合作,加強刑法、環境正義入法。其他還包括菸蒂不落地、公廁管理維護,以及登革熱防治、海岸清潔維護,並推動建置非法棄置AI智慧圍籬。

他也補充,根據過去的經驗,碳費只是一個工具,還有別的方式要跟先進國家學習,如新加坡或日本的相關配套措施,並表示碳費只是碳定價的一個工具,期待任內可以發展多元工具、促進多元減量,讓量減下去才是關鍵。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賴清德以總統身份宣誓就任黨主席 新任黨秘書長林右昌6月5日上任
金管會送金融業大禮包 彭金隆挺當沖降稅再延5年 金融營業稅調降至2~3%
聯華大火9死14傷》31年來未辦理過公安檢查申報...監委對彰化縣政府提糾正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