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巴士年底上路 產業配套仍不足

台灣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把新能源「氫能」納入電力規劃,占比9-12%,其中,氫能運輸是其中項目。今年年底,台灣第一輛氫能巴士即將上路,在全球193個國家中排名第9。它相較鋰電池巴士,具備補充能源快、重量輕、續航力強的優點,但目前為止,台灣在技術上仍面臨不小挑戰。

氫能巴士製造廠董事長 鄭英豪:「我們可以造出市區型的巴士,我們也把這個技術,同時在高速巴士來運用。」

黑盒子電腦,把車內外狀況即時上傳雲端。

物聯網系統公司資深協理 林威佐:「AI的運算雲平台,它會進行判斷,判斷完之後,它就會指派最適合的車,去進行這個(調度)動作。」

減碳節能,從車隊運輸開始,這套系統電力將來自氫能,也會傳輸能源相關數據。高雄燕巢區工業廠房,數十年經驗老師傅,和精通電機、資訊工程領域的年輕人,頂著高溫,打造全台第一輛氫能巴士。

氫能巴士製造廠董事長 鄭英豪:「全世界有193個國家,台灣可以製造出氫能電巴的時候,是第9個(國家)。」

鄭英豪,少校退伍,投入大筆資金,闖進全球氫能巴士賽道,車體打造、整車控制系統都MIT;但台灣產業完整性,相比鄰國,看不到車尾燈。

中山大學工學院副院長 郭振坤:「(燃料電池專利)控制在TOYOTA(豐田),或者HYUNDAI(現代)手中,甚至BMW(寶馬),整個燃料電池,它是採用TOYOTA他們公司所生產的。」

韓國氫能車掛牌超過30000輛,加氫站200座;中國12000輛,加氫站300座;日本8000輛氫能車,160座加氫站;台灣目前為止,掛零。70KW功率以上氫燃料電池,才夠大型車輛使用,加拿大、英國、日本、韓國掌握技術,也是台灣氫能巴士自製率60%,再提升的關鍵。

另一個技術卡點,國產氫氣瓶尚未量產,這4支結合碳纖維、鋁合金、高密度樹脂材質,再埋入感測器的進口氣瓶,加滿可讓巴士跑400多公里,全世界供不應求。有人問,若目標鎖定節能減碳,電動車不是早就上路?

氫能巴士製造廠董事長 鄭英豪:「鋰電池巴士,同類型來說,它充一次電必須要6到8個小時,氫能巴士它加滿(氫氣)一次續航450公里,(加氫氣時間)大概是15到30分鐘就可以解決了。」

加氫速度超車鋰電池,市區氫能巴士,車體總重量少了2公噸,使用壽命12到15年,高於鋰電池8年,加氫站也不需建置電力饋線。不過,全球主流氫能巴士,都是混和動力。

氫能巴士製造廠技術經理 鄭銘淇:「氫燃料電池部分,主要就在這個地方,這個部分是我們鋰電池控制器,它在瞬間加速度可以提供比較大的動力,如果沒有要爬坡的時候,還可以供應回充給鋰電池。」

70KW氫燃料電池,加上60KW鋰電池,動力全開,爆發253匹馬力,但平時如何調配最佳比例,是廠商的功力。

氫能巴士製造廠技術經理 鄭銘淇:「各模組的資料、起步加速、側傾那些,硬體是台灣的廠商開發,軟體是由我們工程師來做撰寫。」

氫能巴士零組件來自國內外,台廠整合系統、介面,提升技術,培育人才是重點。氫能已是全球新能源趨勢,追趕技術,政策、法令也要跟上。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台灣善終三部曲 生命教育向下扎根
讓國際看見台灣 第61屆十大傑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