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的農二代/夏俊山

夏俊山

談起梁山好漢,孫二娘的名聲很響,她的老公張青反而沒有什麼存在感。其實,孫二娘的成功,背後的男人不僅有父親,更重要的是有張青!

◆“農二代”中第一狠人
《水滸傳》歷來被視為我國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小說。可是,梁山泊108位頭領,能夠視為“農二代”的一共有4位,他們的共同點是出生於農村家庭,是農村戶口。他們中,有的種過田,有的從未好好種過田。後來,由於某種原因,這4位“農二代”,全都放棄了種地。

先說李逵,他是山東沂州沂水縣百丈村人氏,小名“鐵牛”,李逵在鄉下,大概從未好好種過莊稼,而是熱衷於賭博、喝酒、鬥毆,終於有一天闖下大禍下手太狠,把人打死了。出了人命官司咋辦了?李逵不顧家中尚有母親及哥哥李達,自己選擇了腳底抹油,溜之大吉。流落江湖後,遇到皇上大赦天下,他在江州謀得一份職業:在戴宗手下當了一名小牢子(獄警)。

再說陶宗旺,“祖貫是光州人氏,莊家田戶出身,慣使一把鐵鍬,有的是氣力,亦能使槍掄刀,因此人都喚做九尾龜” 。(第四十一回)。陶宗旺出場時,其身份是黃門山的四名首領之一。他們攔截宋江是仰慕宋江,要求入夥。我們有理由相信,陶宗旺一定是遭受的冤屈,才被迫聚嘯山林的,他始終沒有丟棄鐵鍬,有著農民的憨厚性格。上樑山后,陶宗旺負責“掘港汊,修水路,開河道,整理宛子城垣,築彼山前大路”, 幹的是建築工匠的活兒。

接著說宋清。宋太公看了文書,對抓捕宋江的公人說過這樣的話:“上下請坐,容老漢告稟。老漢祖代務農,守此田園過活。不孝之子宋江,自小忤逆,不肯本分生理,要去做吏,百般說他不從。因此老漢數年前,本縣官長處告了他忤逆,出了他籍,不在老漢戶內人數。他自在縣裡住居,老漢自和孩兒宋清在此荒村,守些田畝過活。”(第二十二回)。宋清沒有什麼本領,就是跟著父親種田,上樑山后,吳用安排他負責排設筵席。

張青綽號“菜園子”,與以上三名“農二代”比,其狠毒顯然要排在第一,可以說,張青是梁山“農二代”首領中的第一狠人。

《水滸傳》第二十七回《母夜叉孟州道賣人肉 武都頭十字坡遇張青》,張青一段自我介紹:“小人姓張名青,原是此間光明寺種菜園子。為因一時間爭些小事,性起把這光明寺僧行殺了,放把火燒做白地。後來也沒對頭,官司也不來問,小人只此大樹坡下剪徑。”

種菜的專業水準,張青大概很不錯,光明寺以及周邊的菜市場,他種的菜佔有一定的份額,他也因此獲得綽號“菜園子”。令人吃驚的是,別看他只是一個種菜的,戾氣卻很重,為一點小事爭執,竟然把光明寺的和尚殺了,殺了還不止一個!

李逵打死人,是鬥毆殺人,出了人命,趕快逃走,等待皇上大赦天下。陶宗旺大概率跟林沖類似,是受了欺負後上山落草,宋清根本就沒殺人,就一本分的農民,就是上了梁山,他也不去殺人,只是負責搞好餐飲服務。張青是因為話不投機,起了爭執,主動殺人,這比鬥毆殺人更惡劣。殺了人,他沒有立馬逃走,又繼續防火,把一座光明寺“燒做白地”,這種事,嗜殺的李逵也做不出,想想看,張青該有多狠!

張青燒毀光明寺之後,沒有像李逵那樣,等待特赦,找個工作謀生。他直接當了劫匪。“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憑著三腳貓功夫,就敢單幹,殺人劫財,十有八九是乘人不備,偷襲殺人。如果讓張青光明正大地跟對方比試武藝,讓對方丟下財物敗逃,弄不好自己的命都丟了。

總之,張青種菜水準不錯,但為人戾氣太重,做事極其狠毒,常常使出下三濫的手段殺人越貨。

◆內心強大做人滑頭
在《水滸傳》中,“菜園子”一共在《水滸傳》中出現13次。從他殺和尚 ,燒光明寺,沒有被和尚打死來看,張青的武功要比普通人強一些。不過,通常情況下,習武之人與人搏鬥,講究的是膽量當先,會的怕橫的,橫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所謂“一打膽,二打眼,三打手不善”,張青一人可以殺掉光明寺的和尚,不排除和尚沒有準備,手上沒有傢伙,張青膽大心黑,手上有殺人兇器,突然襲擊手無寸鐵的和尚。如果是這樣,並非張青武功高強,而是僥倖成功。

筆者始終覺得:張青的武藝大概只能打劫單身客商,最多對付三五個人,遇到兇惡威猛,像李逵、魯智深之類的好漢,即使是單身,他也未必敢上。不過,張青內心十分強大,情商也高,他會見機行事, 做人很滑。從《水滸傳》第二十七回《母夜叉孟州道賣人肉 武都頭十字坡遇張青》,我們不能看出張青的上述特點。

武松在孫二娘的黑店,假裝喝了有蒙汗藥的酒,倒下了。兩個大漢上來,拉不動武松,接下來,《水滸傳》中的原文是:“那婦人一頭說,一面先脫去了綠紗衫兒,解下了紅絹裙子,赤膊著,便來把武松輕輕提將起來。武松就勢抱住那婦人,把兩隻手一拘,拘將攏來,當胸前摟住。卻把兩隻腿望那婦人下半截隻一挾,壓在婦人身上。那婦人殺豬也似叫將起來。那兩個漢子急待向前,被武松大喝一聲,驚的呆了。那婦人被按壓在地上,只叫道:‘好漢饒我!’”

被武松按壓在地上婦人就是孫二娘,她全身上下脫得只剩下了內褲,被武松當胸前摟住,被武松壓在身底。這樣的場景,誰見了都會覺得武松在耍流氓。張青這時候在哪裡呢?“只見門前一人挑一擔柴,歇在門首。望見武松按倒那婦人在地上,那人大踏步跑將進來,叫道:‘好漢息怒,且饒恕了,小人自有話說。’武松跳將起來,把左腳踏住婦人,提著雙拳,看那人時,頭帶青紗四面巾,身穿白布衫,下麵腿絣護膝,八答麻鞋,腰系著纏袋,生得三拳骨叉臉兒,微有幾根髭髯,年近三十五六。看著武松,叉手不離方寸。” 這位“三拳骨叉臉兒”就是張青,他原來就在門首望風。此時,他並不認識武松。我們可以想像,看到老婆被一陌生男人壓在身下,丈夫通常會怎麼做?恐怕都會熱血上湧,挺身而鬥。就說武大郎吧,明知打不過西門慶,他還沖進屋內,勇敢捉姦呢。張青倒好,不但不救老婆,反而滿口軟話:“好漢息怒,且饒恕了……”這還像個男人嗎?簡直連武大郎都不如!

老婆受淩辱,眼看要挨揍,張青的內心不是有一萬匹草泥馬奔騰而過,而是說了幾句軟話後,就在一旁“看著武松,叉手不離方寸”,這人的內心該是多麼強大!用“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也不為過。

張青的狠勁哪裡去了?他為什麼會這樣呢?筆者認為,這正是張青的另一面:情商很高,做人滑頭。他敢殺光明寺的和尚,是因為他在光明寺種菜,對和尚知根知底,認為自己不會敗,所以他下了很手。對武松不敢輕易出手,是因為孫二娘非常彪悍,從將武松輕輕提起可以看出,她的力氣大,戰鬥力非常強。普通人根本近不了身。此時,孫二娘卻被武松按倒在地,無法動彈,可見武松有多厲害!好漢不吃眼前虧,所以張青說了軟話,並表示:“願聞好漢大名。”武松報出名,“那人道:‘莫不是景陽岡打虎的武都頭?’武松回道:‘然也。’那人納頭便拜道:‘聞名久矣!今日幸得拜識。’武松道:‘你莫非是這婦人的丈夫?’那人道:‘是。小人的渾家,有眼不識泰山,不知怎地觸犯了都頭。可看小人薄面,望乞恕罪。’”(第二十七回)。

事實證明,張青情商高,很聰明,採取和談的方式救老婆完全正確。假使魯莽行事,上去就打,估計他的整個店鋪,都會被武松夷為平地!察言觀色,做人滑頭,無疑是江湖上的生存之道。張青與武松套上了近乎,接下來,“張青便引武松到人肉作坊裡看時,見壁上繃著幾張人皮,梁上吊著五七條人腿。見那兩個公人一顛一倒,挺著在剝人凳上。”這段文字,筆者讀得心驚肉跳:這是多麼恐怖的地方啊,換成普通市民,看一眼不暈倒也會尖叫。張青行走其間,竟坦然自若,也許,只有極狠的人,內心才如此強大,才會用這種方式跟血濺鴛鴦樓,殺死15人的狠人武松交流。

◆婦唱夫隨勇敢義氣
《尚書·牧誓》:“牝雞司晨,惟家之索。”意思是是母雞在清晨打鳴,這個家庭就要破敗。比喻女性掌權,會導致家業敗落。諺語也有牝雞司晨家業敗”,這說明,中國的傳統文化崇尚夫唱婦隨。張青的家庭恰好相反,婦唱夫隨。托爾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這句名言用在張青身上,顯然不準確,因為張青家庭就有著與常人不同的幸福。

張青犯下重罪後,在江湖上靠打劫為生。他武藝平平,多數情況下,他只能找落單的老弱者下手。即使如此,他也未必能全勝。據張青自己說:“小人只此大樹坡下剪徑。忽一日,有個老兒挑擔子過來。小人欺負他老,搶出去和他廝並。鬥了二十餘合,被那老兒一扁擔打翻。原來那老兒年紀小時專一剪徑,因見小人手腳活便,帶小人歸去到城裡,教了許多本事,又把這個女兒招贅小人做了女婿。”(第二十七回)真是好運來了,昆侖山都擋不住。張青竟然遇上了臭味相投的資深老賊,這老頭叫孫元,綽號山夜叉,本事比張青高很多。見張青腿腳靈活,孫元不但不報警,還收他為徒,把二女兒母夜叉嫁給了他。

張青成為孫元的上門女婿,從孫元那裡學了些本領。不過,孫元可以把全部本領教給孫二娘,對張青卻多少有所保留。畢竟一個是親女兒,一個是上門女婿,女兒的本領要強于張青才行,這樣,孫二娘當家才有底氣。

事實也是如此,孫元死後,“城裡怎地住得?只得依舊來此間蓋些草屋,賣酒為生。實是只等客商過往,有那入眼的,便把些蒙汗藥與他吃了,便死。將大塊好肉,切做黃牛肉賣,零碎小肉,做餡子包饅頭。小人每日也挑些去村裡賣,如此度日。”(張青語,見第二十七回)十字坡的夫妻黑店,掌櫃的是孫二娘,張青角色類似武大郎,每天挑著擔子走村串戶搞售賣。武大郎賣的是炊餅,張青賣的是人肉包子,兩個人都有些辛苦。

武大郎的老婆在家不守婦道,張青的老婆卻不講人道。張青告訴武松:“只可惜了一個頭陀,長七八尺,一條大漢,也把來麻壞了,小人歸得遲了些個,已把他卸下四足。如今只留得一個箍頭的鐵戒尺,一領皂直裰,一張度牒在此。別的都不打緊,有兩件物最難得:一件是一百單八顆人頂骨做成的數珠,一件是兩把雪花鑌鐵打成的戒刀。”(第二十七回),張青殺人是有底線的:即雲遊僧道、行院妓女以及流配犯人這三種人不能害;然而,孫二娘對張青的話全當耳邊風。她不僅害了個雲遊的頭陀,甚至說差點還害死魯智深。此一次,孫二娘又擅作主張,企圖害死被發配的武松。

知道武松身份後,張青和孫二娘就很敬重他。武松也很感激張青夫婦的情義,主動與他們結拜。張青上應地刑星,刑,拆開是“開刀”。張青大概還揮刀給人肉分類。從他講大塊好肉和零碎小肉怎麼處理,以及帶武松參觀人肉作坊,可以看出他對處理人肉相當熟練,如數家珍。包括挑人肉包子出去賣,都是苦活累活,張青幹了也沒有怨言。畢竟,自己的武功、名氣比不上老婆,有些本領又是老丈人教的,所以張青心甘情願婦唱夫隨。其實,志趣相投,家庭和諧,張青夫婦就是幸福的一對。

從出身看,張青是草根;從職業看;張青是開黑店的;從武功上看,張青連他老丈人都打不過,簡直是個窩囊廢。但是,看一個人要綜合起來看。當年,魯智深被孫二娘麻翻了,正好張青趕回來,救了魯智深。二人結拜成兄弟,魯智深無處立足,張青分析形勢,告訴魯智深,二龍山易守難攻,寶珠寺可以安身。武松去孟州後,犯下血濺鴛鴦樓等驚天大案,逃亡中,武松再遇張青夫婦,張青夫婦得將武松化妝成行者,指點他上了二龍山。這是張青善於分析形勢,勇敢義氣的一面。

後來,呼延灼攻打青州時, 張青夫婦誰二龍山眾頭領加入梁山泊。上了梁山後,宋江用其所長,讓張青與孫二娘負責管理西山酒店,主要職責是“打探聲息”、“邀接來賓頭領”。這跟張青上山落草之前的職業很匹配,因為張青不以武功見長,有的是開酒店的經驗,他膽大心細,善於察言觀色,見機行事。迎接來客,兼做偵探,張青非常適合。

張青也參與過梁山泊的一些“實戰”,例如智取大名府時,張青夫婦潛入城內做內應,主要負責搗亂。相比之下,孫二娘的本領更高一點,經常與顧大嫂同為扈三娘副將。兩贏童貫和征遼時,她們都曾經帶兵衝殺;征討田虎時,她們合戰女將瓊英,不落下風,而張青基本就是個看客,沒有戰功可言,最後還死得很窩囊:歙州之戰,張青死於亂軍之中。換言之,就是不知道是誰殺了張青,可能是人踩馬踏而亡,也可能就是死于無名小卒之手。

梁山108位好漢排座次,張青排在第102位,緊挨他的是孫二娘。這是因為封建社會男尊女卑,老婆不宜排在老公前。

張青本是個又狠又滑的“農二代”,也沒有什麼武藝,死得憋屈窩囊,因為是為報效朝廷死在戰場,適宜死後被追封為“義節郎”。考察張青的一生,我們會想到什麼呢?筆者想到的是魯迅《狂人日記》中的句子:“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追封張青為“義節郎”,與“吃人”還要標榜“仁義道德”其實很相似。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