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雉不哭哭!台南保育有成果 2百隻變1200隻
新頭殼newtalk
台南官田大力保育水雉,從原本遭毒害僅存200隻官田水雉變成1200隻,8年間成長6倍,林務局指出,這樣的保育成果要歸功於許多在農業實務前線的農友,願意捨棄慣行農法、捨棄農藥,跳脫傳統農民與野生動物的對立關係,嘗試成本較高的友善生產。
民國98年底爆發的台南官田水雉誤食摻農藥稻穀大量死亡事件。這起令人心痛的悲劇,促成林務局邀請慈心基金會、官田水雉生態園區共商,發展出一套兼顧生產和生態的行動方案「農田生態保育營造—綠色保育標章認證」。由長期推動有機農業的慈心基金會和有心投入改變的官田農友簽訂「官田區水雉棲息合作協議」,輔導農民以不使用農藥和化肥、環境友善的農法耕作,並在每年12-1月保留適當的水域,確保水雉冬季覓食的安全。如今,在水雉生態園區和台南市野鳥學會協力下,台南的水雉族群已由98年的200多隻成長6倍,達1200多隻。
由林務局與慈心基金會共同推動的農田生態認證機制—綠色保育標章,獲得社會各界肯定,今年更榮獲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獎,將於12月受獎。綠色保育標章已創立7年,全台通過綠色保育標章認證的農地達263公頃,參與農友們共213戶,共有一心,提供給37種以上保育類野生動物可棲息的安全友善的環境。
林務局表示,相較於有機驗證,綠保標章制度更能提醒消費者農產品與生態環境的永續關係。因此,未來也將持續藉由綠色保育標章,推動保存具有生態、景觀與文化價值的農田環境。林務局也請社會大眾多多支持施行友善耕作的農民,把與保育類野生動物分享棲地的好農產買回家,一起復育台灣的自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