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復興老兵園區 彩繪說故事

記者王勇智/專題報導

前幾年,全臺掀起一陣社區彩繪風潮,各地出現不同特色彩繪村、社區,紛紛吸引媒體報導與遊客到訪。位在臺南市永康區復興里的「復興老兵文化園區」,又稱為「永康彩繪村」,則是以老兵歷史為主軸,呈現迷彩軍事風;民眾來此,除了能拍照、打卡外,也能感受到老兵濃濃的愛國、愛鄉之情。

位於永康區復興里的復興社區,因歷史因素及國有土地的問題,該區依舊保留著宛如傳統眷村的生活形態;加上社區早年房屋密集且巷道狹窄,環境缺乏整理、十分髒亂。後來經當地里長召集志工與居民,在資源與人力不足的情況下,社區慢慢進行改造,讓原本髒亂的巷道、凹凸不平的圍牆、低矮老舊的房舍,逐漸增添光彩,社區活化彷彿有了新生命。

牆面畫作 感受將士忠誠和熱愛

來到「復興老兵文化園區」,巷道內隨處可見居民畫作,圖案各異其趣。牆面上可看到國徽、梅花圖案、舊版千元大鈔、卡通版官兵、「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標語的候車亭,以及國軍將士們奮勇抵抗外侮的身影;當然也有許多隨興創作的圖案、牆上可愛的貓咪、電線桿上無辜的長頸鹿與傳統眷村的場景。這些都是居民與志工一點一滴創作所累積的成果,除讓巷道變得充滿藝術氣息,並帶有濃濃的眷村風、軍事風外,更能感受到老兵對國家永遠的忠誠和熱愛。

回歸平靜 牆壁泛黃圖案依舊在

除了彩繪,牆上還掛了許多居民提供的舊證明文件與老照片,呈現出老兵們當年的生活情況;而這些照片、圖案,經過長久的日曬雨淋,也已逐漸泛白、泛黃,如同許多已逐漸消逝的老兵,盛況不再令人感傷。「非眷村」的復興老兵文化園區,雖然成了知名的旅遊景點,但隨著彩繪社區的風潮漸漸退去,原本假日人聲鼎沸的巷道也回歸寧靜,只剩牆上色彩繽紛的創作,依然訴說著老兵們過往精采的故事。

位在臺南市永康區的「復興老兵文化園區」,也稱為「永康彩繪村」。(記者王勇智攝)

社區內牆面創作,令人莞爾一笑。(記者王勇智攝)

牆上色彩繽紛的創作,訴說老兵們過往精采的故事。(記者王勇智攝)

社區內斑駁的矮牆與遠處的高樓,形成強烈對比。(記者王勇智攝)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標語的候車亭畫作。(記者王勇智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