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趨勢下,台灣竹材的未來潛力!【獨立特派員】

永續、科技與設計 竹博覽會暨世界竹論壇在台灣

今年3月,台灣首度舉辦以竹為主題,地點涵蓋全台5縣市的博覽會,內容包含建築、加工技術、工藝設計等不同面向的竹產業生態。台灣竹會理事長許倍銜說:「在現階段,大家關注永續生態這個議題,竹子變成是明日之星。我們剛好落在一個時間點,台灣內部也意識到竹子要復興,重新看待竹子的重要性。」

除了博覽會,同時舉行為期5天的世界竹論壇,與會者來自全球二十幾個不同國家的竹領域專家,總數超過兩百餘人。這是全球最重要的竹組織World Bamboo Organization之下,最盛大重要的國際交流活動,每3到4年舉辦一次,台灣爭取申辦並不容易。

世界竹會主席Michel Abadie說:「我們選擇台灣是因為台灣的新科技非常先進,而在竹子的歷史上,台灣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因為你們是一個開放的國家,有很多有思想的人、很多創意。

主辦單位台灣竹會積極與不同地方政府,接洽討論、尋找場地。在論壇主題「永續、科技與設計」的框架下,最後選定在新竹與南投兩地舉行。

勇於挑戰竹構造的極限 台灣的優勢是什麼? 

全世界超過80%的竹子產自亞洲,地理位置與自然氣候極適合竹子生長的台灣,在竹材使用的創新與設計,一直走在發展潮流的前緣。第三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策展人葉育鑫說:「東南亞也有竹構造,只是他們竹構造比較像是一種傳統建築的延續,相較之下,我們有更大的彈性、技術。」

為了鼓勵台灣新生代建築師勇於挑戰竹構造現代化,台灣竹會連續三年舉辦「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挖掘具有創意的人才,以竹構設計與民眾對話。(圖/獨立特派員)
為了鼓勵台灣新生代建築師勇於挑戰竹構造現代化,台灣竹會連續三年舉辦「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挖掘具有創意的人才,以竹構設計與民眾對話。(圖/獨立特派員)

竹博覽會新竹展區位於陽明交大光復校區,靜謐的落羽松林裡,靜靜佇立一座美麗如蟲蛹的竹構裝置。這是獲獎無數,以蒸汽彎曲木的工法,聲名大噪的建築師郭恩愷受邀製作的作品,不過首次嘗試使用竹材,卻失敗連連。

郭恩愷說:「會想要用蒸汽彎曲竹,是因為全球沒有人用這樣的工法。每次一蒸這個竹子就要8個小時,前面順利,到了中間還是斷掉。」在郭恩愷的堅持之下,獨步全球工法的成功實驗,鋪展了竹子作為建材,在未來發展的新途徑。

透過嘗試新工法,挑戰竹構造的極限,是建築師開發竹材嶄新可能性的企圖與野心。(圖/獨立特派員)
透過嘗試新工法,挑戰竹構造的極限,是建築師開發竹材嶄新可能性的企圖與野心。(圖/獨立特派員)

從風光到沒落 台灣竹業如何復興?

用心摸索陌生竹材,師法自然的建築師,還有整合數位科技應用在當代竹構的曾令理。他專精數位建築的背景,為竹構現代化應用打開一道新風景。

曾令理透過與傳統竹藝師傅的合作,一同打造眼前這座形體優美,宛如從地底翻出的竹構裝置。(圖/獨立特派員)
曾令理透過與傳統竹藝師傅的合作,一同打造眼前這座形體優美,宛如從地底翻出的竹構裝置。(圖/獨立特派員)

有機雙向的溝通與討論,讓數位科技與傳統工藝得以相輔相成。曾令理表示,這非常仰賴師傅們的耐心跟才華。因為竹子還是有它自然的特性,不一定一開始就跟想像的一樣,師傅們要用他們的手勁,慢慢地把這個曲線塑形到正確的位置,而這部分就是人機協作的結果。

竹子作為炙手可熱的自然建材,同樣也面臨到耐久性的考驗。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殿禮說:「譬如說做一些煙燻竹,這些都是經過適當的技術處理,讓它的使用的壽命能夠延展。」

位在南投竹山的這間竹工坊,是全台目前唯一具備燻竹廠的工坊,其煙燻竹法,是考據自日本的「煤竹」技法。悅山工坊負責人劉昭明在產業打滾數十年,見識過台灣竹業早年的風光崛起,以及後來的式微挑戰。準備交棒給下一代經營的他,對前景仍保有信心。

轉動竹子,使其受熱均勻,將表皮燻烤成咖啡色,經過熏製加工的竹材,多用於家具、編織品以及室內裝潢。(圖/獨立特派員)
轉動竹子,使其受熱均勻,將表皮燻烤成咖啡色,經過熏製加工的竹材,多用於家具、編織品以及室內裝潢。(圖/獨立特派員)

創意與技術,是台灣竹產業的核心優勢。創立屆滿70年的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也在竹博覽會策畫一連串展覽,除了帶民眾回望台灣竹藝的歷史文化養分,更結合科技與實驗,對發展的本質提出叩問。永續發展的浪潮風起雲湧,環保固碳的竹材市場,勢必將成各國兵家必爭之地。台灣能否御風而上?或許,好好認識自己的土地文化,才能長出真正的信心。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國內史上規模最大 運動產業博覽會明登場
王大閎設計「虹廬」自宅 登錄為歷史建築
日知名作家堺屋太一病逝 享壽8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