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與變臉──憶東海大學勞作教育

唐代百丈禪師名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字面上的意思是堅持勞動,工作才有飯吃,宣示的更是勞動的意義。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辜懷群教授最近有篇文章,提及她在東海大學求學時歷練勞作的往事,並強調勞動對她人格氣質的影響。禪師、教授都強調勞動,勞作對於人的意義,以及東海的勞作制度乃稍事著墨。

辜懷群悼念臺大胡耀恆教授,〈懷念胡約翰〉一文提及,她在東海大學讀書時將「拖地、洗碗、掃廁所、清潔黑板、校園撿垃圾等『通才技能』, 都認真地修了個夠……遂有了一張『服務熱心』的臉。」由於勞作成績優越,而獲得「勞作獎」。畢業典禮辜懷群上臺領獎時,坐在臺上的學生家長代表,辜懷群令先君辜振甫先生可「嚇了一大跳」。按,辜懷群每學年分均分數八十五分以上,是東海大學第十四屆榮譽畢業生;東海勞作教育的薰陶,竟「改造」了她的「臉」。

勞作的體驗與訓練的影響,制約了辜懷群一生勞作的習慣、服務的熱誠,乃至傑出表現,因此標舉東海勞作教育。東海大學勞作制度值得稍事剖析,勞作制度包括基本勞作與工讀,基本勞作是大一、大二學生必修。勞作時,分組由高年級同學擔任「工頭」帶領,平常日,午飯、晚餐之後,利用近一小時,清掃盥洗室、清水溝、洗碗、掃教室、校園清理垃圾等等,第一任校長曾約農曾分組參加勞作。勞作的工頭督導嚴格,工作必須確實作好,勞作不通過畢不了業。

關於勞作,故事不少:我的同班同學陳雲彬清掃廁所時,因穢物刷洗不掉而嘟嚷著,此時,剛從日本留學回東海,兼任勞作組長,經濟系的郭永助,恰在附近巡視,一聽同學埋怨聲,到現場一看即轉身,從外頭撿了一段竹片──東海校園多林木,學生宿舍外就是成排樹木,很容易可以撿到竹片──郭先生蹲在馬桶邊,默默地刮除乾淨,站在一旁「觀摩」的陳雲彬,勞作完之後就向同學們描述郭永助如何示範。工頭以及勞作室的師長,化育的可是剛考上大學,近二十歲的傲岸青年,唯有身教,才可能服人。

勞作制度另一項目是工讀,工作有:圖書館看門、書籍上架、幫教授刻鋼板印講義、電話總機、音樂廳播放古典音樂唱片、開啟路思義教堂大門、清理教授宿舍庭院,還有兼任助教,以及各種臨時工等等,類別繁複。有的工作很輕鬆,例如音樂廳播放音樂就是輕鬆愉悅的工作,守著電唱機,播放原版唱片,陶醉於西方古典音樂同時賺取生活費,竟有這種活!還有開啟教堂大門,播放聖樂,遇有訪客,介紹教堂建築,以及歷史。

十四屆工業工程系的董雍晉在教堂工讀時,覺得工作太輕鬆,主動協助敲響教堂的鐘,得能瞭解敲鐘的門道,鐘的響聲必須是七的倍數,而且鐘響的總數是奇數,當錯過21下,得敲到35下,董雍晉最多敲到63下。

工讀兼任助教,案例並不多,我室友林得華是十五屆物理系,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數學絕佳,因此得到教授器重而兼任數學系助教,工作之一是負責改考卷。林得華批改考卷,分數該當怎麼打就怎麼打,不少同學被他當得哇哇叫。林得華的工謮生涯可有故事,因為家裡經濟狀況不佳,必須工讀賺錢貼補。大一上學期開學不久到勞作室面談,勞作室主任王太太一看他的資料,出身鄉下學校,勸告他,物理系的課業難度高,建議好好讀書。一年級上學期結束,林得華的成績是全班第三名,男生第一名,下學期終於順利工讀,不過,這可苦了林得華一個學期。家裡每個月只給他三百元,平均一天的飯錢不超過十塊錢,每天早上,啃一個一塊錢的饅頭配白開水就是一餐,東海第一個學期就這麼度過。有了工作之後才改善他的生活,不少東海學生,因為工讀制度幫助他們減輕經濟壓力,得能順利畢業。

大學生兼任助教,且再舉一例:十三屆社會系簡春安,曾任長榮大學校長,大一一開學就找牧師,說他家貧,需要工讀,牧師即安排他工作,開學第一天就上工。簡春安感恩,因此才順利完成學業。簡春安擔任東海大學聖樂團工讀生時,嚴格要求紀律,不許遲到,無故缺席兩次就開除,遂贏得「簡老闆」的令名。透過紀律,更凝聚了聖樂團的向心力。近五十年來,聖樂團團聚時,不少團員依然尊稱他簡老闆而不名。

由於深深體認勞作制度的功能,尤其肯定勞作教育對學生人格的影響,簡春安擔任長榮大學校長時,不但將東海的勞作制度推廣到長榮,而且配合獎勵辦法,每年選出三名勞作成績最好的學生,公費到日本考察公共設施的清潔維護──這是東海勞作制度所衍生的美談。

至於工讀,當然有消耗體力的工作,例如圖書館拖地,工時多少時間就得扎扎實實地拖地多少時間。我曾到圖書館書庫拖地,幹了一次臨時工。工作前,同學善意告知:館裡的先生檢查時會以指頭檢試。工作行將結束,胡家源先生來檢查,果真以手指抹地,搓揉搓揉來查驗成果。原來勞作不只做,而且要確實做好。工作「做好」,這是東海勞作教育的真諦之一。

透過勞作,體認工作的諸多內涵,且推衍到研究室及實驗室。勞作之於研究室,實乃傅斯年名言:「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之謂也。至於科學實驗,包括準備、實驗階段,以至於收拾工作,每個環節都必須確實「做好」,閃失不得。勞作教育,恰為學生而後的工作鋪墊基石,方能踏上人生坦途。校友感恩勞作教育,新近的例子:2023年,東海第九屆經濟系丁善玖捐110萬美金給母校時指出,由於東海勞作制度與通才教育的訓練,他在美國讀書、工作,得能度過許多難關。

論述勞作、力行的意義,明末清初顧亭林、黃梨洲,以及清初多位思想家,主張「通經致用」,經世致用之學,因而提倡力行,踐履功夫。學校的勞作或許不必延伸到經世致用的境地,但是,東海大學勞作教育的標的是從教導學生動手,自然養成「做好」的習慣,鋪墊將來或研究,或就業,一生事業的基礎功夫,一旦遇有難題,可以幫助學生「度過難關」。除了做好工作,深層的意義更是人格教育,改變學生氣質,成就良善美德,踏實地堂堂正正做人,一生受用,此乃東海勞作教育所成就的偉大事功。

勞作制度是東海校訓「求真、篤信、力行」,「力行」的實際操作,一如「信、解、行」,表徵、履現信仰的幾個過程,信之後必須瞭解,否則是迷信,解之後要力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即行的理路;基督徒要有基督的風範,為人處世要能夠彰顯主耶穌基督,是為得救的表徵。而勞作除了改變傳統士大夫四體不勤的情習,更是人格教育的淬礪。兩年基本勞作期間,不少同學難免怨言,但歷經勞作的「洗禮」之後,很多校友不但體驗良多,且受益匪淺,一如辜懷群因為認真勞作而「變臉」。

早年東海之所以能夠順利推行勞作教育,有幾個原因:其一,全體住校,走段路就可以到達指定地點勞作;其二,東海原本的設計是一所八百名學生的學校,直到十四、十五屆,才增加到一千兩百人,規模小,得能方便操作。我忝為東海校友,接受勞作教育伊始,難免流汗勞累,然,每回顧掃廁所、洗碗盤,一頁翻過一頁,竟然是汗水浸染青春年華幻化而出的彩色樂章。

烈日當空,大度山東麓綠草如茵,彳亍路思義教堂廣場撿拾垃圾,在體育館前松樹林下清掃松針,餐廳洗碗、拖地,乃校友們記憶鮮活的花樣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