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為兩岸鋪陳穩定基礎

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於11月30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6歲。由於他離開決策位置已有一段時間,現在不幸因病去世,在當前兩岸關係不是處於相當融洽氛圍之際,他的逝世固然不會對現今兩岸的互動造成很大影響,但仍讓後人覺得他對兩岸當前處境的一些環境形成,有過貢獻。

雖然在很多台灣民眾的心目中,江澤民被定位是一位對台灣不曾有善意的中共領導人。特別是1995與1996年兩度對台海採行導彈演習,的確種下了江在台灣人民心中「好武」的印象。另外,江澤民在位時也曾經數度表示「台灣的問題」不能無限期地拖延下去,這給台北一種深刻的感受,覺得江在這個事件上總是充滿「強硬」的立場。

不過江的過世,也剛好提供我們對他的過去的對台政策,有了一個比較能站在高度審視的機會。我個人覺得,1995年1月的「江八點」某些立場的看法,對現今兩岸關係的發展,還是鋪陳了一個穩定基礎。

首先,應該是江澤民對「一個中國」的定調,把它界定在「原則」而不是在「意涵」上面。這樣的宣示與1993年《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中對「一個中國」的說法等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有相當程度差距的修正。正因為「一個中國」只是個原則,不等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卒使得台北在1998年創造「九二共識」一詞時,能在日後擴充有「各自表述」的空間。如果江澤民在1995年對「一個中國」的說法,仍堅持如1993年是等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那麼這樣的政策在1995年後維持不變,就不可能有2008年兩岸因有「九二共識」的基礎得能恢復兩會談判的情景。

其次,是兩岸當局今日之所以均有締結「和平協議」的共識,這主要是源自於「江八點」最早提出「作為第一步,雙方可先就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或協議」的建議。這項建議並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政治報告中再度提及,得以列入中共黨內文件。雖然迄今為止,台北仍認為兩岸政治談判仍未成熟,所以「和平協議」的簽署尚未能搬上抬面。可是當台海的和平發展仍是兩岸人民所寄,江澤民在16年前的構思,加上當時他特別提到「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如今回憶起來,仍覺得值得肯定。

最後,是江澤民首先提出「兩岸領導人會晤」的看法,他說「我們歡迎台灣當局的領導人以適當身分前來訪問」這段話,後來演變成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與胡錦濤先後在北京會晤,更不要說後來在2015年11月7日能產生兩岸領導人馬英九與習近平,在新加坡舉行了有實質會晤的「習馬會」。

當時江提出這種看法時,台灣多數人把它歸類到統戰論調,但換成現在角度來評論,還是發現江是有他「遠瞻」的眼光。(作者為澳門理工大學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