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阿美族是「斯卡羅」後裔?

電視劇《斯卡羅》轟動一時之後,不少學者追問斯卡羅舊事。各種追索中,總有一點是漢族學者的思想中,較難理顧及的,那就是台灣原住民族的流動遷徙,是不斷在變動,而非漢人式的定居的。

池上,也是那大遷徙故事中的一站。

大埔,是池上的第二個阿美族聚落。乃卡古巴氏族所創建。第一代頭目是高打務,也是大埔高家的創始者。

高家傳至第三代的高邦光最為風光,也是阿美族的靈魂人物。高邦光生於1907年,早年失怙,刻苦自勵,完成師範學業後,獲日本政府授予池上公學校教職,教授日語。光復後,出任福原國小校長。但不久便辭職從商。

高邦光辭掉校長後,從事稻穀交易、製材所、投資漁船捕魚及戲院等事業,做得有聲有色。經商之餘,也受人類學者馬淵東影響而投入阿美族研究,留下珍貴的資料。高邦光在《阿美族研究手稿》說:祖先卡賓父子原住於花蓮港邊,因與太魯閣人結怨而遷至台東平原。後來,就跟運送物資的族人到恆春,發現西部土地廣袤、物產殷盛遂留在當地。然,經過百餘年後又回到台東。

這段看似平淡的敘述,卻是首次提出阿美族從東部遷徙恆春,又從恆春搬回台東的紀錄。還手繪他祖先遷徙的路線圖,彌足珍貴。

高邦光雖未敘明族人「來去台東」的原因,卻跟17世紀一起台東平原的部族,為了爭霸而爆發的「竹林戰役」有關。

據載:17世紀,台東平原霸主知本族,勇猛善戰,各族都得臣服,進貢物資,倘若逾期未繳便會遭到出征。

1647年,卑南族就因逾期未繳而遭出征。但知本軍出征時,卑南早有準備而擊敗強大的知本族,從此霸權易幟,卑南族成了台東王。

知本族敗戰,頭目卡利馬勞帶領族人逃經加津林社(大武)時,加津林社也生叛。落井下石,迫使知本族一路往南逃至阿塱壹古道才獲得喘息,最後在恆春落腳。

知本族到了恆春後,因深諳咒術、武藝智慧過人,很快就融入地方,深受排灣族折服而接納,並奉之為頭目,統馭瑯嶠十八社。

由於知本王卡利馬勞是乘轎而來,排灣族就稱之「斯卡羅」。斯卡羅乃排灣族語,指乘轎之意。從此台東來的知本族就稱之「斯卡羅」而不名。

當時,適值大航海時代,往來海上船隻絡繹不絕。恆春位於台灣尾稜,一帶海域暗礁處處,船難頻仍,海邊不時漂來奇珍異貨而成了當地族人的額外收入。他們則稱之為「撿船」。

但好景不常。1867年發生「羅發號事件」震驚世界。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釀成戰爭,引起國際矚目。從此「撿船」行當大受影響,加上恆春一帶土地貧瘠,求生不易,使得200年前從台東來的斯卡羅為了生計,又踏上阿塱壹歸途,回轉台東。

據載:高邦光的祖父高打務,1888年跟父母從恆春回到台東。因回來得晚,就選在土地貧瘠的利吉落腳。後來遷至鹿野高台時族人遭高山族馘首,再遷往擺仔擺(和平社區)棲身。

不久,高打務的父母在擺仔擺去世後,他認為此處不安全,便跟從平埔族運貨的牛車隊北行。來到池上,發現大坡池畔水草豐美,便舉族遷來。

高打務遷至池上時,大坡坎頂已有人捷足先登。先來的也是來自恆春的家族,高打務只好選在大坡池西岸落腳。

據《高家族譜》載:高打務初至池上,即住在今慶福橋、仁愛路一帶。因遇雨池水氾濫,房子常淹水,於是1925年搬到地勢較高的大埔。從此,高氏一族就在大埔安身立命,建立家園,成為池上平原的第一個阿美聚落。

恆春的斯卡羅紛紛復返台東後,看卑南族依然強勢,就避居在卑南北方的海岸、縱谷一帶。卑南族得知這些來自恆春且住在北方的人,就稱他們為「阿密史」(amis)。「amis」就是卑南族語北方之意。漢譯為「阿美族」。所以:阿美族是斯卡羅、是知本族、是卑南族,難怪「amis」也指自己人;也難怪日本學者鹿野忠雄暱稱他的阿美族助理為「阿美將」。

人類學者伊能嘉矩將阿美族分為五類,如南勢、秀姑、海岸……。其實,伊能說這種分類沒啥意義,只為了研究方便而已。

沒錯,我村潘姓阿美族,其先人從大埔遷至馬利旺(學田),又遷至車路後,你說他是秀姑阿美還是恆春阿美? 古道專家楊南郡踏勘阿塱壹時說:「每一族的移民潮雖然有先後之別,本質上幾乎都是被迫流亡的,可說是泣血傷心之旅。」確實,古往今來,除了旅遊,「來去台東」的哪個不是為了生存而有亡命之旅?

1993年,楊南郡訪問恆春斯卡羅大頭目卓杞篤的後代潘新福時,感慨地說:退休老師的潘新福都沒聽過「斯卡羅」族名了,更別提其它人。因此,恆春來的阿美族又怎麼知道自己曾是斯卡羅呢?也許,斯卡羅族名早已消失,但斯卡羅的故事卻恰如他們當初的亡命之途—阿塱壹古道一樣,靜靜地躺在太平洋身畔,聽潮來潮往、看日升月落,儘管漸為世人遺忘,其實他們一直都在。 而且,當你走在池上街頭,看到身揹檳榔袋,嘴角泛著紅漬的阿婆時,說不定他就是傳說中的斯卡羅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