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關鍵 看誰做好兩岸對話準備

(圖/檔案照合成圖)
(圖/檔案照合成圖)

中華民國2024年總統大選各黨參選人已出爐,以目前的態勢,三腳督已形成,但最新的民調,根據《美麗島電子報》,民進黨賴清德35%,民眾黨柯文哲25.6%,國民黨侯友宜22.6%。而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6月14日公布的民調資料,民進黨24.6%,民眾黨22.2%,國民黨是20.4%。

目前離2024年總統大選尚有7個月,後續的發展難以預料,各參選人的民調也會有起伏。但若用理性的態度觀察,民進黨可能會維持其基本票,35%左右,最高不會超過40%。其原因蔡英文政府施政不佳,尤其是抗中、反中、去中政策導致兩岸關係緊張,同時恢復徵兵制,還要二等兵進行巷戰的訓練,導致年輕人及家長的不滿,造成賴清德選票的流失。

民眾黨參選人柯文哲民調增加,主要來自年輕選民選票轉向民眾黨。而國民黨的參選人侯友宜面臨黨內尚未完全整合,既使是國民黨的基本票仍在遊移,另一方面,尚未設法爭取到民進黨流失的年輕選票。

由於台海危機,台灣民眾追求台海和平,台灣民意2024年下架民進黨的氛圍已有相當的支持率。可預測3黨參選人各自的選票皆不會超過總投票數1/2,除非今後7個月中,台灣產生重大事件影響到投票的取向。

2024年總統大選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美國政府對3位總統參選人的認知及態度。

6年來美國因其亞太戰略,重新調整對台政策,為了拉攏台灣成為印太戰略的一環,不顧與北京的3個公報,大大提升《台灣關係法》及對台軍售。

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羅森柏格6月5日至10日訪台,與3位總統參選人會面,並謂期待與任何台灣民選出來的領導人合作。羅森伯格主席是基於美國的利益,前來台北與3位總統參選人會面,他們談了什麼?合理的推論,期盼3位參選人,無論誰當選:一、維持台灣的親美政策;二、配合美國的亞太戰略;三、持續擴大採購美國軍火;四、配合美國在高科技產業對大陸的制裁。

美國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從今年2月高空氣球事件以後,兩國軍方交流幾乎停頓。6月18日美國國務卿訪北京,可能會帶來中美關係暫時的緩和。美國總統在今年5月G7會議時,曾宣布對中國的政策不會尋求脫鉤,但強化「去風險化」及「多元化」。

在此政策下,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孫曉雅處長為避免未來台海危機表達了「不會阻止兩岸的對話」,蔡英文政府是否即相應配合創造應有的對話氛圍與條件,有待觀察。布林肯訪華勢態發展詭異丕變,然拜登選情告急,確實亟需和平利多。兩岸是否盡快展開對話,化干戈為玉帛,時機的確迫在眉睫;放眼明年新局的候選人,當然也必須盡快針對新局勢,做好兩岸和平對話的認知與步驟準備。(作者為前中國廣播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