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減碳新時代2】協助國內企業減碳兼做綠色外交 碳交所樂見本土自然碳權的推動

碳交所接下來還要引進ARR綠碳專案,所屬國家是台灣邦交國,讓國民外交延伸至綠色永續。(圖為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
碳交所接下來還要引進ARR綠碳專案,所屬國家是台灣邦交國,讓國民外交延伸至綠色永續。(圖為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

為了滿足企業不同類型的碳權需求,碳交所第二批國際碳權除了上架緬甸紅樹林藍碳專案,接下來還將針對植樹造林、再造林和重新植被(Afforestation, Reforestation, Regeneration,ARR)的方法學引進綠碳專案。

值得注意的是,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這兩批碳權除了屬移除型,更重要的是都兼顧SDGs永續價值,其中,綠碳專案的所屬國家是台灣的邦交國,等於把國民外交延伸到綠色外交,這樣的結合,也會是未來碳權的品質最高效益指標。

「現在碳權的發展,除了帶給企業減碳效益之外,還很重視SDGs,而且這個SDGs可不是自己們喊的,是得有驗證過的,才更有說服力與客觀性。」田建中強調。

緊接著,田建中以剛上架的緬甸1萬噸紅樹林藍碳為例,指出這個專案,因通過社區復育和種植林,不僅實現了減碳效益,還達成了9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包含提供當地村民工作、豐富漁業及林業資源、提供社區基礎建設、減少沿海地區自然災害侵襲等,改善當地生計、增進生物多樣性,進而促進社區之永續發展,而事實上。藍碳目前正是國際碳權市場高品質的專案類型代表。

田建中預告,接下來碳交所要引進的綠碳自然碳權專案,所屬國是台灣的邦交國,除了一樣兼具永續發展目標,還幫台灣的國民外交完成綠色外交。

至於碳交所如何篩選專案?「這兩個自然碳權專案,可是我們從30多個案子裡精挑而出。」田建中分享,當初團隊從各個開發商盤點出30個多案子,會先看評等,挑到最後也會看年份,「碳權是有年份的,跟紅酒一樣,只是越近越值錢。」等篩選完,碳交所還會請中山大學進行科學量測。

田建中進一步指出,當初盤點的30多個自然碳權專案,綠碳比例最高,而ARR是目前綠碳方法學最成熟的一種,也就是說最沒爭議,事實上,5月份微軟、臉書、谷歌及Salesforce針對自然碳匯承諾所組的共生聯盟(Symbiosis Coalition),其中的綠碳,也是以ARR來源為主。

「碳權本來就是無國界的,當我們在面對氣候變遷,一定要把它用一個全球的角度帶起來,加上全球電子大廠的產品也是全球行銷產品本身勢必也必須具備包容性。」田建中預期,自然碳匯未來一定是以多重效益的方式呈現附加價值。

至於歐盟碳價去年飆高到每噸100歐元之後,今年一度腰斬,田建中特別分析,這個碳價,屬於歐盟的總量性管制(ETS:Emissions trading scheme),為強制性碳權,但碳交所引進的碳權為自願性減碳範疇,兩者並不一樣,他推估,歐盟的ETS價格大跌,主要是受到烏俄戰爭影響經濟活動而導致,這不代表全球碳排已獲得控制。

「依我們看,自然碳權一定是越來越貴。」田建中判斷,而為了促進讓國內中小企業可以滿足此需求,「我們一噸也能交易!」他指出,若在國外,自然碳權專案常以1000噸為一單位進行交易,但碳交所的成立,就是要降低國內企業購買門檻,「即便一噸也要負擔開發票、交割等各種行政成本,我們都願意自行吸收。」田建中笑著說。

至於本土自然碳權何時推出?時程也令外界相當關心,對此,田建中表示,碳權核發單位為環境部,正針對藍碳、綠碳、黃碳建立各種方法學的審查,他也樂見本土自然碳權的推動,而比起碳交所單向引進國外專案,本土碳權若能上架,將更能促進國內產業供需雙向交易流通,進而帶動整體產業加速碳中和。

更多鏡週刊報導
【決戰減碳新時代1】碳交所首度引進紅樹林藍碳專案 總座田建中細說當中緣由
【決戰減碳新時代3】全球碳權交易所百家爭鳴 台灣碳交所擁三大優勢老神在在
遠東醫電攜手台中榮總 將台灣智慧醫療的實力與服務推廣至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