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君山「撿石頭」的人生哲學

天下文化《此生泛若不繫舟》書摘

清華大學前校長沈君山在2007年第三度嚴重中風後失去意識,從此臥病在床,2018年9月12日上午因病逝於新竹馬偕醫院,享壽87歲。

沈君山在政壇有「四大公子」的美譽,曾任《遠見雜誌》首席顧問多年,同時是橋牌國手、圍棋高段、知名作家,不僅是科學家,也擔任過行政院政務委員。

本文摘自沈君山教授2012年由天下文化出版的著作《此生泛若不繫舟》(由張作錦先生編選,沈夫人曾麗華女士校讀)一書中的〈做我所能,愛我所做〉篇章。本篇章為對談紀錄,是聯合報及中華電視公司主辦,以〈從殘障中站起來為主題,由當時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楊國樞主持,與克服肢障、堅韌卓然的知名學者,中央研究院許倬雲院士一同參與。沈君山教授在對談中,闡述於中風後,如何擺脫中風,在癱瘓中重新站起的心路歷程,和許倬雲院士均以自己深刻的人生經歷,暢談如何超越身體障礙。

以下是《此生泛若不繫舟》一書中〈做我所能,愛我所做〉篇章精華摘要

楊(楊國樞):沈教授提到的生活態度很重要,每天無時無刻都要做有意義的事,不論是撿石子或是推大石頭上山都一樣,其實這些可從沈教授現在的情況看得非常清楚。自從沈教授中風接受復健一段時間後,他又回到大家關心的領域中,前一陣子辦了吳健雄科學營,最近又籌劃成立吳大猷學術基金會,都是科學教育方面有實質意義的事,又例如跨黨派小組,換個人可能就不會參加了。當初我曾參與跨黨派小組成員的遴選工作,決定邀請沈教授參加時,沈教授的態度很積極。可見沈教授非常想做事情,做有意義的事,也還在下棋,沒有自怨自艾,還在到處撿石子,一直找對社會有意義的事來做,這種生活態度值得我們學習。我以後如果中風,還要向君山兄學習。

許(許倬雲):君山剛剛講的話深獲我心。像撿石頭這個例子,如果我們一定要做成某事,是很困難,如果能抓住機緣朝一個方向努力,做一分算一分,不要光選人家看得見的目標,例如發財、學位或選個委員,這種目標空得很。要做一些對自己和別人有益的事,才算是撿了一塊石頭,如果硬要強迫自己做很有毅力和決心才能做的事,反而會造成傷害。

剛剛君山講的愛因斯坦和狄拉克之間的差別,其實狄拉克並不是從此休息。像楊振寧先生也不是就此休息,他把從物理學上領悟的一些智慧來看人生和世界,我在香港時常有機會向他請教,發現他關懷的幅度和廣度不是只有物理,而是已提升到哲學的境界和人生的關懷,這是因楊先生的大天才和多年物理學上的造詣,使他能夠自我提升至更高的層次。君山的聰明才智是我朋友中最好的,「俊男」部分不管,因為沒什麼了不起,人總是要老的,不過他的聰明才智確實了不起,他這次中風等於為他開了另一道門,讓他想到一些熱鬧之外的寧靜世界,他過去是太熱鬧一點。

沈(沈君山):其實不管是撿石頭或推石頭,總是盡我所能,像牛頓這種大科學家也只是說自己只撿幾顆小石頭而已。剛剛許教授提到的楊振寧先生,他絕頂聰明而且關懷的面很廣,從人生、國家大事到歷史藝術等,不過這還是不一樣,愛因斯坦最後做的工作是推大石頭,因為這個大石頭沒人推得動,除了他以外,別人可能連兩步都推不下去,他可能也只能推十步。楊振寧和狄拉克早年是推過大石頭的,晚年把智慧運用到別的地方,不僅豐富自己人生也豐富社會,但這好像撿些彩石,和愛因斯坦晚年還是不懈怠,做自己也知道不能完成的工 作,這種態度是不一樣的。

倬雲兄講得對,從前我身體好時,好像在天上飛,現在為了使命感還努力在做,這其實很辛苦,就好像一隻腳已在泥中,翅膀還在天上,只能歪著飛。我以前非常方便,到處旅行講演還可以打球,現在聽了音樂也不能跳舞,這樣子反而讓你知道一生有限,使命感也就更重了,能夠做就做。參加跨黨派小組,使我覺得還能為國家做點事,不過若叫我去做九二一救災我就不會答應,因為我不懂。

一個人有成就後,通常會有權力的傲慢、知識的傲慢和理想的傲慢,傲慢兩個字不好,你有知識,但還是僅限於某方面,有些方面不一定懂得比別人多。楊振寧先生在這點上很好,他是大物理學家,但他在和別人談別的領域時都能很平和接受,他棋藝不好,不過很有興趣。有一次他在我的病房看到圍棋盤上有一個茶杯,他就皺起眉頭,我趕快讓看護把茶杯拿走,他還親自拿手紙把盤上的水擦掉,可見他非常尊敬圍棋盤,讓我非常感動。另外,自己有理想一定也要尊重別人的理想,如果自己的理想是真理,那別人的真理到那去了?尤其是一個成功的人晚年時走出自己專長時,一定要平和理性,理想要結合理性,才能造福社會。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