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拿過金牌的教練,為什麼可以教出金牌運動員?

文/王韻齡 圖片/黃建賓攝

教練和學生有著相同的興趣和目標,在教養中經常可扮演關鍵角色。

教練和學生有著相同的興趣和目標,在教養中經常可扮演關鍵角色。
教練和學生有著相同的興趣和目標,在教養中經常可扮演關鍵角色。

大多數的教練本身沒拿過金牌,卻有能力看出選手的潛力,慧眼識英雄,給予合乎期待的訓練和磨練,最終將選手推向人生的巔峰。家長們也多數希望孩子能夠「青出於藍」,比當年的自己表現更好,有哪些珍貴的教練精神,是值得現代家長學習的呢?

培養出國內第一位奧運金牌得主的教練陳偉雄(2004 年陳詩欣),和國際級馬拉松好手林義傑、陳彥博的高中教練潘瑞根,提供專業教練培養頂尖人才的七大心法如下:

1.用心觀察孩子特質與學習態度。唯有在自己擅長、喜愛的領域裡投注所有心力,一直努力下去,才能有發光發熱的一天,因此教練對每一位孩子的觀察力就顯得特別重要。陳偉雄舉例,當年5歲的陳詩欣在跆拳道館裡,就展現出比同齡孩子更高的專注度,對這項運動有天份、有興趣、肯吃苦、能堅持,擔任教練同時也是陳詩欣父親的陳偉雄看出這點,就全力支持她繼續走下去。

2.擬定個別化訓練與短期努力目標。每一個人先天條件不同,起跑點也不同,教練通常會依照個別標準,為孩子客觀擬定不同階段目標,例如 :一開始先設定短期目標,從地區型小比賽得到獎牌開始,逐步建立「我可以做到」的自信心,就能一步步迎戰更大的舞台。

3.拿捏分寸與合理要求。任何的學習都有辛苦的地方,尤其是運動場上必須一再自我突破,教練經常需要有「適度的殘忍」,把選手逼到臨界點,激發出孩子的潛力。當孩子說他不想再練習的時候,專業的教練可以看出他只是一時的撒嬌、想休息一下,還是真的已經做到了極限?「分寸的拿捏非常重要」,陳偉雄強調,好的教練不會做無理要求,否則物極必反,更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4.建立信任感與適時放手。潘瑞根總會帶著每一屆學生,從校園裡最髒亂的角落下手,由學生規劃該準備哪些道具,如手套、口罩、防護眼鏡等,然後全體一起努力完成任務,「當所有的陳年汙垢被清除,可以坐下來欣賞成果,那是我們覺得最幸福的一刻」,教練日日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分享所有的心情,一點一滴,就這樣建立起情同父子的信賴感。

教練與選手建立互信和榮辱與共的情感後,真正上場時就要適時放手了。陳偉雄說,優秀的選手都很有主見和組織力、判斷力,因此教練只需在賽前做簡短的重點提示,再講太多反而會擾亂選手的臨場心情,畢竟在場上對戰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

5.從失敗中養成抗壓性。抗壓性如何養成?潘瑞根回憶,陳彥博剛進高中時,還是個很皮的大男孩,叫他去刷洗小便斗,也會想辦法唬弄教練,但潘瑞根毫不放鬆,注重每一個小細節,甚至用鏡子去探照出看不見的髒垢,要他鼓起勇氣伸手去清掃,「這就是在養成他日後面對困難和失敗時的勇氣」;陳偉雄則是要求陳詩欣與其他女選手,和比自己量級更高的男選手對戰,「不能退縮或放棄,越輸越要不服輸,這就是意志力與抗壓性的養成」,教練們希望父母,不要太多的「捨不得」, 放膽讓孩子去嘗試,就算輸了,也可以從中培養出比一般人更強的韌性,這會讓孩子一生受用無窮。

6.提供贏的策略。專業教練的認真程度不輸選手,在賽前早已做好對手的敵情分析,加上臨場的敏銳觀察、隨時應變,最終為選手找出可以贏的策略。此時教練的角色有如顧問,累積多年實戰經驗,一次派上用場,也更能讓選手們信服。

7.以身作則成為典範。教練能帶給孩子的除了技術上的指導與精進,還有更重要的人格養成,從身教中塑造典範。陳偉雄說,他當教練四十年來,從不遲到早退,總是第一個進道館開門、最後一個離開鎖門,而且以身作則帶頭掃廁所,學生看著教練認真的身影,便會任勞任怨的分攤掃地工作 。「現在很多小孩在家都是唯一的寶貝,是金孫、公主,連掃把都沒拿過,叫他們掃個地,還跟我要吸塵器」,面對現代小朋友,陳偉雄覺得好氣又好笑,但他不說教,在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天裡用心做示範。

家長們不妨向教練學習這七大心法,也能成為改變孩子生命的好教練。

更多《親子天下》的文章: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