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靈魂的香港 人權自由消失了
杜琪峯,國際知名導演,在香港金像獎與台灣金馬獎均先後三次奪最佳導演,並多次入圍國際電影大獎,是唯一在世界三大影展做過評審的香港導演。不過近幾年未有新作,充滿政治隱喻的《黑社會》系列第三集亦沒了下文,近日他接受BBC中文專訪,大談香港電影,這不是他最敢言精彩的一次訪問,但訪問中不時流露嘆息與欲言又止,反而帶出今天最真實的香港。他堅持在香港拍戲,自問能捉摸到社會的脈搏,現在卻「落不到筆」,感覺自己與香港一同失去了靈魂。主持問:原本的靈魂是甚麼﹖他答:人權和自由。
杜琪峯欲言又止的背後
訪問全長接近一小時,相信觀眾會感受到杜琪峯盡其所能坦誠地分享對香港電影業困境的看法,然而挑起筆者注意的內容,並非甚麼大道理或感人肺腑之言,而是他說不出口的話。甫開始,主持問他為何近年沒有拍電影,他說這段時間受環境影響而陷入人生低潮,感受到人的脆弱。受甚麼環境影響﹖他答:「我想你比我清楚。」談到政府政策對電影業的掣肘時,他批評時道出「政府」二字,然後停一停,改用「某些人」,後來講到中國對台灣金馬獎的封殺以至對中國電影人的控制,他衝口而出:「(對電影人)無情到不得了﹐無賴……」隨後更正不是無賴,是把電影當成工具。杜琪峯是敢言的,但敢言如他亦變得欲言又止,不時「口誤」更正,真是無聲勝有聲,投映出真實的香港生活,一言一行要小心掂量,動輒得咎。
香港曾經有過輝煌的電影工業,日漸式微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原因是為打入大陸市場而製作符合國家「主旋律」的題材,令多元創新聞名於世的香港電影變得面目模糊。然而更致命的是2020年後連串以國安之名收緊人權與自由的法例陸續出台,如2021年香港修訂《電影檢查條例》,加入防範與制止危害國家安全的條文,此後陸續有電影被禁上映,除了內容提及政治外,以疫情、同性戀為題材的電影亦有被拒,今年一月中國獨立電影《北京雜總》在M+博物館放映,有報導引述消息指電影的片名不能通過電檢,需要刪走片名才可放映,而M+博物館的網頁僅形容為「張元作品」。
常存希望 持守良心
杜經常與年青導演說,拍電影要理想亦要聰明,情況如大象的腳要踩下來,你只是一隻螞蟻,踩不中是運氣好,踩中就必死無疑。「你可以橫強,但是會有損失,損失值不值得由自己決定。」他嘆喟。事實上,18年前由他創辦,被視為香港電影搖籃「鮮浪潮國際短片節」今年不再獲政府資助,「有沒有『鮮浪潮』不是最重要,有沒有希望才是最重要的事。」
常存希望談何容易,但若想堅持電影創作,他認為起碼要持守良心,由心出發才能引發共鳴支持電影發展。談良心,說著說著有點惘然:「我不可以鼓勵人去反對,去打到頭破血流被捕坐監,這是不應該發生的事。苟且偷生又如何﹖都是不應該發生的。」杜認為說到底是政府對人民、對社會都沒有信心,他自言相信《基本法》,然後補充:「是(相信)原來那部《基本法》。」期望有日一國兩制賦予的空間能回復如初,香港的電影業還有救。
作者》余知宜 在香港從事傳媒工作二十多年,走訪社會各界,目前在台,不忘記者初心。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陳光誠:愚民嘲笑天才太傻的時代
香港推「高才通」搶人才 但「高才」9成來自中國、近半一職難求
港府《施政報告》畫大餅 「簡樸房」突顯施政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