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邦交國沒朋友?斷交史說分明

中國時報【許文貞╱台北報導】

在一周內連續失去兩個邦交國,除了讓多年外交工作的努力付諸流水,也讓不少民眾開始緊張,如果有一天一個邦交國都沒有,會發生什麼事呢?事實上,放眼世界,「斷交」經驗竟成了中華民國的一大特色,《中華民國斷交史》一書中寫道:因為每個國家都能寫出外交史,但可不是每個國家都有斷交史可寫。

由「法律白話文運動」團隊成員合著的《中華民國斷交史》(聯合文學出版),除了爬梳過去的「斷交」經驗,也告訴讀者,沒邦交國其實就像「沒有朋友」,但台灣也不太可能和國際社會脫節,各國仍然在台灣有「在台協會」或「交流協會」等「準外交代表機構」,目前也還是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爭取能見度,所以沒有邦交關係,並不代表就完全無法在國際上生存。

書中也提到,很多人以為,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之後,邦交國數量就開始逐漸下降,但《中華民國斷交史》書中解釋,由於二戰後世界局勢改變,有許多新國家獨立,因此雖然蘇聯、印度、英國、法國等國家相繼與中華民國斷交,邦交國數量仍然持續攀升,在1969年達到高峰,一共有68個邦交國。直到1971年退出聯合國,邦交國數量才雪崩式下滑,從56個一口氣降到27個。

要談斷交,也要先談建交史。中華民國政府成立之初,許多國家都還持觀望態度,最早和中華民國建交的國家是南美洲的巴西和秘魯,在1913年四月建交,和美國則是同年五月建交。有趣的是,當時這些國家建交的對象其實是袁世凱領導的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還曾經被美國視為「叛離政權」。

最早斷交的國家,其實是1917年的德國,當時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布與德國斷絕外交關係,直到1921年才恢復邦交,然而在1941年,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兩國又再度斷交。

更多追蹤報導
斷交危險名單 海地要求台灣加碼投資
中國建交的「低級紅」與「高級黑」
帛琉、馬紹爾恐轉向?外交部:邦誼穩定
對斷交「失望」美亞太副助卿將訪台
反對斷交 索羅門前總理挺台竟遭革職

今日最夯新聞流量前3名
每天開門就虧逾1億 大裁1200人
「大巨蛋根本快完工」媒體驚呆
韓反敗為勝契機 黃暐瀚提4關鍵

______________

有話想說?歡迎投稿>>>【Yahoo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