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植生復育技術嶄露頭角 生物肥料及土壤改良驅動成功造林

揀取高度相近且無明顯病徵的瓊崖海棠苗木,作為生物肥料試驗的處理材料。(林業試驗所提供)
揀取高度相近且無明顯病徵的瓊崖海棠苗木,作為生物肥料試驗的處理材料。(林業試驗所提供)

▲揀取高度相近且無明顯病徵的瓊崖海棠苗木,作為生物肥料試驗的處理材料。(林業試驗所提供)

雲林縣麥寮鄉濁水溪出海口廣闊的沙地,由於長期乾旱及東北季風吹拂,造成嚴重揚塵問題,甚至令鄰近居民遭遇「吃飯配沙」的窘境,亟須透過有效的植生復育工作改善。然而由於受到強風、颱風和海風帶來的鹽沫等影響,加以氣候變遷下降雨量減少,加諸造林作業許多困難。面對這一挑戰,林業試驗所在當地透過添加微生物及土壤改良資材,改善乾旱沙地的植物生長環境,以有效促進造林苗木生長及成活,目前已在微生物肥料處理上展現出正面成果。

林業試驗所企圖透過應用微生物資材及土壤改良技術,提升植物生長速度和存活率。研究團隊設計不同處理組合的苗木,並進行微生物肥料及土壤改良資材的苗木施作試驗,以評估微生物肥料及土壤改良資材對苗木在乾旱沙地環境下生長的影響。而針對試驗地土壤樣品,除進行土壤物理及化學性質分析,亦採用環境基因定序和生物資訊分析等技術深入探討土壤中的微生物相組成及動態變化。

研究人員指出,各國在劣化地植生復育工作上的研究經驗表明,應用植物生長促進微生物和土壤改良材料能加速植物在劣化地環境中的生長,提高其存活率。有益微生物如植物生長促進細菌和叢枝菌根菌在改善植物生長和抗逆境能力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這些微生物通過調節植物基因表現、提高養分吸收能力和拮抗病原菌來促進植物生長。

研究團隊說明,土壤有機碳含量是土壤健康重要指標,亦構成被稱為「黃碳」的土壤碳匯。目前試驗地基線土壤碳分析顯示,濁水溪出海口乾旱沙地具有極高的土壤碳庫潛力,這為未來復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在苗木微生物及生物炭資材處理及出栽試驗中,研究人員觀察到微生物肥料及土壤改良資材對苗木生長的積極影響。雖然目前不同處理間的尚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但這些初步成果為未來復育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和經驗。

未來,林業試驗所將持續對微生物及土壤改良資材的長期效果進行觀察和驗證,積累更多科學數據,為劣化地植生復育工作提供更全面的支持。此外,研究團隊還將持續探索其他創新技術和資材應用,進一步提高劣化地區植生復育的效果。

研究人員說明,透過這項研究工作,能幫助人們更加理解土壤、微生物及植物之間的關係,開發更多有效技術,促進劣化地生態修復,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期待透過未來持續努力能取得更顯著成果,讓地球變得更加美好。

林業試驗所在濁水溪出海口乾旱沙地進行的試驗工作,不僅是一項技術創新,更是綜合了生態學、土壤科學和植物學的跨領域研究,有助解決劣化地的恢復問題,探索自然界複雜互動關係,為未來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提供寶貴經驗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