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麻痺性貝毒 為常見海生物天然毒
海洋生物中的天然毒素,以河豚毒素和麻痺性貝毒最常見。台灣海洋大學食品科技學系終身特聘教授黃登福表示,含有河豚毒素的生物並不只有河豚,某些螺、貝、海星、螃蟹、章魚、青蛙、蠑螈、扁蟲和海洋細菌等都有,透過食物鏈的方式層層累積。 河豚毒素屬於神經毒素,且具有耐熱性,即使加熱也無法破壞毒素,毒性強,2~3mg的河豚毒素就足以致人於死。河豚毒素中毒症狀主要為神經症狀,包括輕微頭痛、噁心、嘔吐、麻木或刺痛(包括口、舌及四肢)、頭暈無力、具飄浮感、吞嚥困難;嚴重個案甚至出現呼吸麻痺、低血壓、心跳減慢等現象。其潛伏期一般在3小時內(通常在10~45分鐘),亦受進食毒素量影響。目前並無特殊之藥物可以投予,主要治療乃是維持呼吸或進行洗胃,另外可給予活性碳,以減少毒素的吸收。在急救時需務必保持患者呼吸道暢通,如患者已產生明顯之肌肉無力現象,則應隨時準備放置氣管插管,並以人工呼吸器幫助呼吸。 麻痺性貝毒中毒是指民眾誤食含有巨蚌毒素或其他相關毒素的海洋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是極猛烈的神經毒素。毒藻所引起的貝類食物中毒事件頻繁,分布於全球各地。台灣以冬季最嚴重,好發於養殖池的貝類,因低溫寒流,有毒的藻類大量繁殖,濾食性貝類以這些藻類為主食,毒素不會排出生物體外,民眾攝食被毒化的貝類就會引起神經性中毒。 麻痺性貝毒不易藉由煮、炸、烤等烹調方式加以破壞。主要症狀與河豚毒素類似,若誤食含有麻痺性貝毒的食物,約15分鐘後口舌會先出現灼熱與麻木刺痛感,隨後蔓延至臉、頸、手臂及腳指。 30分鐘後腕頸四肢末端麻痺,出現吞嚥困難、語言障礙等腦部官能障礙,以及全身肌肉感覺無力、運動失調並有飄浮感等神經傳導障礙症狀,最後可能因無力呼吸而導致心肺衰竭及缺氧致死。中毒後的1~2個小時是急救的黃金時期,必須立即就醫洗胃並施以人工呼吸,中毒後經24小時仍存活且無併發症的,通常癒後良好且無後遺症。 由於水產品是否含有毒素,除了以生化分析檢測外,並無法藉由外觀、氣味或其他方法得知,因此防治麻痺性貝毒,需靠政府嚴格把關。為確保養殖貝類的食用安全,目前由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負責水產養殖業毒藻的監控,一旦發現毒藻數量超過管制界限就禁止採收,因此養殖貝類的麻痺性貝毒中毒事件已不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