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性、乾性、中性肌膚」保濕法大不同!教你搞懂:保濕3層面、4步驟

夏天一到,你的臉是滿面油光,還是乾燥脫皮呢?通常在夏天,因為溫度、濕度都提高的緣故,需不需要保濕

什麼叫做皮膚保濕?

皮膚膚質好,會讓「面子」也好看,乾乾淨淨、不會讓人覺得邋遢。想要膚質好,要注意的就是皮膚角質層的含水量,以及皮脂的多寡來決定。皮膚若達到70%的含水量,看起來就豐潤、細緻;油脂若充足能鎖住肌膚水分,看起來就會有彈性、皺紋也會減少。

因此常說的「保濕」其實不只是「補水」,而是共包含三種層面:吸水、鎖水、潤膚。吸水可以加強皮膚角質層保存水分的能力,鎖水則類似能避免水分太快散失的防水層,潤膚則是將因缺水產生的細胞空隙補滿,保持細緻皮膚。

l 吸水成分:多半是水相產品,如玻尿酸、山梨醇等。
l 鎖水成分:多半是油相產品,從最為人所知的凡士林開始,到各種礦物油、椰子油、羊毛脂等。
l 潤膚成分:多半是油相產品,像是菎麻油等。

所以想要做好保濕,必須要注意「角質層含水量」跟「皮脂腺的健康」兩個層面,這都跟自己原本的膚質息息相關,必須先了解自己的膚質,以及環境因素,才能挑到最適合自己的保濕產品。

延伸閱讀:保養大誤解》臉上狂出油卻常脫皮,都是保濕不夠?皮膚科醫師:錯!你該做的是...

保濕成分怎麼挑?
保濕之前先看膚質

膚質怎麼看?可以先將臉部簡單分為包含額頭、鼻翼、嘴巴、下巴的T字部位,還有臉頰及其他部位。

在沒有保養習慣的前提下,早上起床後,如果發現整張臉都出油,通常比較偏油性肌膚;全臉都不油不乾、像剛洗完臉一樣,比較偏中性肌膚;全臉都很乾燥、緊繃,則是比較偏乾性肌膚。但也有不少人屬於「T字部位出油、臉頰乾燥」的混合性肌膚。

l 中性肌膚:基本上不需要刻意保濕,只要選擇溫和的洗面乳做適度清潔就可以了。
l 乾性肌膚:是最需要保濕的一群,建議吸水、鎖水、潤膚三層面都要做好。
l 油性肌膚:因為本身就已經很會鎖水、也不需要潤膚,注重「吸水」的保濕即可。
l 混合肌:分部位各自保養。

延伸閱讀:乾比油更可怕!洗完臉後,90秒內要上化妝水...女醫師才知道的3個正確保濕法

膚質看完看環境

除了看膚質之外,環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濕度:最適合皮膚的濕度是40~60%,因此在這個濕度之間、或是以上不需要特別「鎖水」,反而會因為太過油膩堵塞毛孔,容易長痘痘粉刺。如果是特別乾燥的肌膚,或是環境濕度在40%以下,才要特別注意鎖水保養。

氣溫:皮脂腺的分泌會隨著溫度上升而增加,藉此形成保護膜。因此高溫會讓皮脂腺分泌更旺盛,溫度每增加攝氏10度,皮脂腺分泌就會增加1倍。所以在高溫環境下基本上不需要做鎖水的保濕。

通常在夏天,因為濕度、溫度都上升,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吸水成分的保濕層面,但也因為不少人會待在冷氣房一整天,可以按照室內的溫度、濕度去進行調整。

如何判斷保濕夠不夠

不過到底要保濕到什麼程度才叫「夠」呢?可以在擦完保養品20分鐘之後,感受一下自己的肌膚。

很油很膩:代表「鎖水」或「潤膚」的保濕過多,可以減少乳液等油相的保濕品。

肌膚緊繃:代表水分不足,或是肌膚已經有受損的狀況,可以增加「補水」或「潤膚」的保濕品。

原本覺得剛好,但很快就變得緊繃:代表水分散失快,可以增加「鎖水」的保濕品,例如凡士林或乳液。

保濕該怎麼做才最好

一、先守護自己皮膚的保護膜

皮膚有自然調節的能力,如果常常覺得乾燥、脫皮,或是一洗完臉就油光滿面,可能是皮膚保護膜被破壞,原因是過度清潔、或是環境引起。
如果皮膚的保護膜被破壞掉,無論怎麼保濕,水分都還是容易流失,建議先好好照護自己的皮膚,等到28天後皮膚舊角質代謝完,再來進行保濕會事半功倍。

l 避免使用強力清潔用品。
l 避免使用過粗的毛巾擦臉擦身,造成刺激。
l 室內環境因為開冷氣而太乾燥(濕度低於40%),請使用加濕器。
l 如果是因為戴口罩、或是衣物引起的敏感性肌膚,請就醫治療。

二、洗完臉之後,將水分用毛巾輕拍乾,不要用力擦。

三、先擦吸水的保濕產品。

四、油性肌膚的人擦一層薄薄的鎖水產品(或單純的凡士林)即可;乾性肌膚的人可以擦有鎖水、潤膚成分的產品。

延伸閱讀:原來要塗這麼厚~醫師教你:皮膚生病了,該怎麼抹保濕乳霜

參考資料:
高雄小港醫院:夏日皮膚保養衛教
K A Engebretsen, el al.,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on skin barrier function and dermatitis,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6 Feb;30(2):223-49.
Zoe D Draelos, The science behind skin care: Moisturizers, J Cosmet Dermatol. 2018 Apr;17(2):138-144.

責任編輯:盧映慈
核稿編輯:呂宇真

更多良醫文章
堅持住進象徵「子孫不孝」的養老院...名作家齊邦媛的告白:我才80歲,還有自己的生活要過
「萬病之源」原來就藏在你的腹部裡!對抗發炎、衰老...「這5種食物」替你剷掉內臟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