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婦癌最怕碰上「癌疲憊」副作用 長庚團隊開發預測模型

治療婦癌最怕碰上「癌疲憊」副作用 長庚團隊開發預測模型 285
治療婦癌最怕碰上「癌疲憊」副作用 長庚團隊開發預測模型 285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子宮體癌、子宮頸癌是讓國人女性最頭痛的婦癌殺手,而研究發現,在抗癌治療過程中,比起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化療後有接近一半的癌友引發癌因性疲憊(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降低治療意願,而長庚團隊最新開發出癌疲憊預測模型,能夠協助癌友即時處置。研究成果也獲得知名國際期刊《Cancers》發表刊登。

根據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報告,子宮體癌(年增3032例)和子宮頸癌(年增1436例)分居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五位和第十位,子宮體癌當中又有92.51%為子宮內膜癌,堪稱女性婦癌大敵。

40多歲林小姐的就是一例,身型略顯福泰的她,日前發現月經量異常增多,沒想到就醫檢查竟確診三期子宮內膜癌,療程期間,醫療團隊以最新預測模型預判出她有較高機率出現化療副作用,即時藥物介入治療,這才順利完成抗癌療程。

高雄長庚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蔡景州表示,根據統計指出,婦癌病患在術後感到疲憊比例高達48%,而且在治療後一年仍有39%病患飽受癌疲憊所困擾,而這種癌因性疲憊,不同於噁心、嘔吐等一般人熟悉的化療副作用,常常被忽略。

蔡景州說,婦癌患者常須合併接受化療,療程中多有癌疲憊症狀,輕則影響情緒,重則干擾睡眠,對病患所造成的心理影響極其重大,不少人「治療後感到很疲累,好不容易才剛恢復,卻又得緊接著面臨下一次治療」,一再惡性循環,導致病人在面對下一次治療時產生極大壓力,甚至心生抗拒,降低治療意願,讓療效大打折扣。

高雄長庚醫院則合作嘉義長庚醫院團隊,共同針對婦癌,開發出一套癌疲憊預測模型。蔡景州表示,只要符合以下5項,臨床診療時便要高度留意病人已經罹患、或即將罹患癌疲憊症狀:1、子宮內膜癌或子宮頸癌患者,2、FIGO癌症臨床分期>1,3、ECOG體能評分表現狀態分數≥1,4、癌症治療反應不足(疾病穩定性或進展),5、過去一週內接受過癌症治療。

蔡景州強調,臨床發現很多病患不會主動表達疲憊,導致癌疲憊遭到漠視,而醫師可以透過此預測模型,幫助病患及早改善症狀,也有利於在前端迅速揪出高風險患者,達到精準治療。而長庚團隊先前研究亦發現,21至59歲的青壯年、中年族群,其癌疲憊嚴重程度遠高於逾60歲的長輩,顛覆以往觀念,不論癌友或是家屬都應特別留意,一旦出現癌疲憊情形,一定要和主治醫師提出討論,才能在身心都得到良好的照顧下,恢復健康。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咳嗽、打噴嚏就「漏尿」… 應力性尿失禁怎麼辦?治療方法一次懂

妙齡女下面突冒「一大包」 躺平就消失!竟是女性少見症狀找上門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