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向全球菁英招手 「 篩選移民」聲量漸起

「篩選移民」近年成為法國媒體常見字眼。2017年,法國推出「人才護照」,專給想在法國創業或投資的人才;然而,面對難民潮,馬克宏表示歐洲有責任庇護受迫害者,但無法接納所有人,法國不能讓條件不符的人留下。

文/曾依璇 (中央社駐巴黎記者) 圖/美聯社

2018年底,「黃背心」運動席捲法國,群眾連續十多個週末上街抗議,總統馬克宏(EmmanuelMacron)為解決這場社會危機,提議舉辦前所未有的全國公民大辯論。討論最熱烈的議題自然是與「黃背心」運動直接相關的賦稅、購買力及直接民主,但另一個乍看關聯不大的題目也被數度提及:移民。

例如,有市民提到,「我們需要篩選並管制移民,我並非種族歧視者,但必須適時叫停」;西部羅亞爾-大西洋省雇主組織也藉機上書,盼政府落實「篩選移民」,讓更多外籍人才進法國。

法國失業率近年徘徊在10%上下,企業卻仍抱怨找不到符合條件的本國勞工,試圖向外尋求;勞工及失業者則把移民視為搶占工作機會及社會福利的外人。當前社會氛圍對移民議題特別敏感,但法國自詡為移民國家,也曾有過歡迎移民的年代。

二戰後移民湧入助重建 1970年代後限制轉嚴

1945年之後,法國剛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脫身,需要外來人力投入重建並增加人口基數,因此向移民敞開大門;1956年到1972年,隨著去殖民化、阿爾及利亞戰爭結束,以及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允許勞動力自由流通,移入法國的人越來越多,尤其來自非洲的移民明顯增加。

到了1974年,法國景氣衰退,政府開始重新檢視移民政策及非法外勞問題,一度暫停受理勞工移民及家庭團聚申請,同時大力打擊黑工、加強阻絕偷渡,甚至在1977年透過補助鼓勵移民自願返回母國,另強制遣返一些北非勞工。

2005年,宣布加強審查移民資格,實施《外國人入境居留及庇護權法》,由當時的內政部長沙柯吉(Nicolas Sarkozy)執行。在這套法規下,申請家庭團聚要等更久,嚴防法國人與外國人假結婚,要先有工作合約及長期簽證才能取得有薪勞工居留證,還要求移民懂法語、願意融入法國社會。

篩選移民概念漸興 目標瞄準創新創投人才

沙柯吉於2006年提出「篩選移民」的概念,鼓勵能對法國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外國人移入,相對地,不具專業技術的一般移民則嚴格審查。

這年,政府推出臨時居留許可,專供在法國取得職業學士或碩士文憑的外籍學生申請,若他們想留在法國就業,可利用臨時居留的一年時間求職或創業,政府也開始核發「競爭力暨人才居留證」,瞄準菁英移民。

沙柯吉隔年當選總統,沿用「篩選移民」概念,原本期望經過挑選的移民比例達到所有移民的50%,但三年後,這類移民的占比維持在15.5%左右,幾乎沒增加。在2008年經濟危機的大局下,沙柯吉政府未能如願提升菁英移民比例,但「篩選移民」概念保留了下來。

2006年起實施的「競爭力暨人才居留證」,到2017年改以「人才護照」取代,專門發給想在法國創業或投資的人才,效期最多四年,可一再更新,受僱者、創業者、投資人都可申請,投資門檻為30萬歐元(約新台幣1,048萬元)。

歐洲無法接納所有人 條件不符者不能留下

在近年歐洲的難民潮下,「篩選移民」成了政壇、媒體常見字眼,右派共和黨(LR)主席瓦奎茲(Laurent Wauquiez)在電視節目中直白地說,「法國已有太多移民,我認為我們現今融合(移民)的能力已經飽和」,主張減少居留證核發數量,並篩選符合法國需要的移民。

反對「篩選移民」一派則認為,政府把不符合條件的人視為「可拋式移民」,使得有些民眾偏頗地相信,尋求家庭團聚或庇護的移民是來法國享受社會福利、對經濟或就業沒有幫助,然而這未必屬實。

2017年,法國發出26萬2,000張居留證,比2016年多13.7%。雖然基於人道理由發出的4萬張簽證確實比前一年增加35%,相當於1萬人,但學生簽證數量也成長了19.6%、人才類移民成長了20.5%,並非如右派政治人物所稱,增加的部分都是難民。

在「篩選移民」與否的意見中,馬克宏走中庸路線,他承認歐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移民危機,歐洲有責任庇護受迫害者,協助他們從根源上解決遷徙的原因,例如發展落後、饑荒或氣候變遷。

但他也指出,歐洲無法接納所有人,法國應為所當為,讓需要庇護的人獲得居留權,條件不符的人則不能留下。去年實施的《庇護暨移民法》,方向也大致如此。

移民議題牽涉就業市場、經濟競爭力、文化融合及社會福利分配,甚至國家安全,與「黃背心」訴求或許不直接相關,卻是纏繞在同一個線圈裡的兩個結,才會在運動中被提及。

街頭危機一時可解,移民議題很難有解決的一天,歷任法國政府尋求的也只是平衡而已。

【延伸閱讀】

香港人瘋台灣 成移民新熱點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電子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