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藝術家作品《內惟戲院》 爬梳臺泰的文化記憶

泰國藝術家阿運.若望恰庫(左四)與高美館館長李玉玲(右三),及作品影中人合影
泰國藝術家阿運.若望恰庫(左四)與高美館館長李玉玲(右三),及作品影中人合影

高雄內惟藝術中心《內惟戲院》系列作品,由泰國藝術家阿運.若望恰庫(Navin Rawanchaikul)所創作,其中以電影看板繪畫風格呈現的畫作《昔日邊界內》,更串起內惟居民的人物小故事。高雄市立美術館特別舉辦講座,邀請藝術家阿運.若望恰庫、高雄市電影館館長黃晧傑,以及被繪入畫中的「內惟影中人」齊聚一堂,由高美館館長李玉玲主持,與藝術家展開精彩對話。

 

高美館館長李玉玲表示,2019年高美館與日本森美術館合作特展《太陽雨:19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時,牽起與泰國藝術家阿運.若望恰庫的緣分,當時團隊正籌備內惟藝術中心的營運,高美館也開始思索如何更深入地建立與內惟社群的關係,因此邀請到擅長與社群互動的阿運來為內惟藝術中心進行創作,結合內惟社區的田野調查、訪談,以及文史脈絡的爬梳,反映臺灣與泰國共同的歷史與身分認同議題。

 

藝術家阿運.若望恰庫則表示,《內惟戲院》(Neiwei Rama)的希臘字根是「看」的意思,反映他對於高雄與內惟的觀看,也包含疫情限制下的遠端遙望,以及內惟與泰北兩地人事物。而「Rama」也是過往泰國鄉間對電影院的稱呼,泰國人會稱呼某地電影院為某Rama,也呼應著設置於內惟藝術中心內的兩座影廳,「Neiwei Rama」如同一種今昔對照。

 

《內惟戲院》系列所涵蓋的四件作品,包含《昔日邊界內》的電影看板繪畫、40分鐘的紀實錄像、訪談28組內惟居民的人物群像《內惟群像》,以及透過書信紀錄對內惟印象的《給內惟的信》。《內惟戲院》系列作品以內惟與泰北的「移民性」與「多元性」折射出普世共有、各世代之間的歷史與身分認同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