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號內爆 外媒揭公司偷工減料、忽視警告

▲深海勘探公司「海洋之門」潛水器泰坦號去年6月在北大西洋下潛後內爆,包含公司執行長拉許在內5名乘客全數罹難。(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深海勘探公司「海洋之門」潛水器泰坦號去年6月在北大西洋下潛後內爆,包含公司執行長拉許在內5名乘客全數罹難。(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NOWnews今日新聞] 美國「海洋之門」探險公司的觀光潛水器「泰坦號」去年6月在北大西洋下潛後內爆,5名乘客全數罹難,近日又有億萬富翁砸重金欲重新挑戰搭潛水器到鐵達尼號殘骸,不過根據外媒揭露,不少「海洋之門」的前員工表示對去年這起事故「不驚訝也不意外」,更形容泰坦號就是顆定時炸彈,指出公司內部文化和設計上出現嚴重問題。

美媒《wired》從數千份文件和對前員工的採訪中,發現這家深海勘探的新創公司「海洋之門」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拉許(Stockton Rush)是如何無視員工警告、持續撒謊造成這場致命結果。

報導提到,海洋之門公司在設計和測試其潛水器「Cyclops 2」的過程中,就曾發現存在嚴重問題,但並未進行重新設計,而是繼續建造全尺寸版本的潛水器「泰坦號」,例如公司堅持持續使用碳纖維材料,儘管這種材質在理論上相當優越,但實測結果仍出現耐久問題。

▲小型觀光潛水器「泰坦號」(Titan)在18日下海探索「鐵達尼號」(Titanic)殘骸。(示意圖/翻攝自Ocean Gate的推特)
▲小型觀光潛水器「泰坦號」(Titan)在18日下海探索「鐵達尼號」(Titanic)殘骸。(示意圖/翻攝自Ocean Gate的推特)

同時,測試過程當中,海洋之門實際上數度發生「內爆」,但並沒有進行更多測試和調整來解決這些問題,根據部分電子郵件和內部文件顯示,該公司早期在設計階段曾經與華盛頓大學、波音公司等進行合作,但這些合作伙伴都沒有參與到最終完整版本的設計。

此外,公司內部也有「不鼓勵質疑」的企業文化,但凡質疑高層決策的員工都可能面臨解雇,報導稱這種管理風格導致某些問題遭到忽視,公司也無法有效解決已知問題,而海洋之門也持續使用具有缺陷的設計,而非進行必要的重新測試和設計,產生對安全的疏忽。

報導提到,匿名的員工和工程師透露,他們在至少4次的內部測試中親眼見證潛水器發生「嚇壞所有人的內爆」。負責監督該公司運營的洛奇里奇(David Lochridge)曾於2018年,向拉許提供一份品管檢查報告,詳述潛水器從圓頂密封圈到螺栓缺失、使用碳纖維船體等多方面的擔憂,甚至稱可以確信「泰坦號並不安全」,隔天卻遭到拉許解僱。

儘管事後洛奇里奇曾向當局檢舉有關泰坦號的事,但海洋之門執行長拉許卻反控告他違反合約,這起訴訟最終導致洛奇里奇選擇和解,還得向海洋之門支付了近10000美元的賠償,並簽下了一份保密協議。

▲泰坦號潛水器殘骸從船上卸下。(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泰坦號潛水器殘骸從船上卸下。(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根據內部文件指出,到了2018年,海洋之門公司已籌集了約9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但真正的商機是鐵達尼號的觀光旅遊,執行長拉許原本計畫當年夏天進行6次探訪任務,每次任務將收9名顧客,費用為105,000美元,也就是光是一趟深潛任務就會為公司帶來近100萬美元的收入,而公司的成本估計僅為333,000美元。

然而在新冠疫情與屢次面臨實驗結果失敗後,海洋之門公開了新設計的潛水器樣貌,且急迫的想下水賺取收入填補這三年昂貴的延宕期,門票也漲至每人125,000美元,拉許於2021年起開始帶領付費客戶搭乘他潛水器前往探索「鐵達尼號」殘骸,而在2023年6月18日這次任務,拉許與另外4人所在的潛水器,下水不到2小時便與外界失去聯繫。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影/波音「星際飛機」成功升空!首次載人任務 NASA:歷史里程碑
快訊/波音貨機引擎起火!緊急返航迫降 成田機場A跑道一度關閉
波音飛安問題頻傳!員工「產品安全疑慮」報告數上升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