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垃圾漂流到大馬 小鎮村莊瀕窒息

今天來到旗艦專題報導第四集,2018年,中國大陸不再收洋垃圾之後,這些原本的國際垃圾,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要轉彎,尋找新的出口-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本來就是大量進口二次料的國家,包含了美國、日本、英國、德國、香港,都會把二次料賣到馬來西亞,而且自從中國大陸2018年關門之後,馬來西亞收進來的廢料,也有很大數字上的成長。今天我們要談的是,低階廢料到底去了哪裡。

記者 黃照峰:「垃圾去哪了,我們來到馬來西亞,在中國大陸不收其他國家,傾銷而來的回收廢棄物後,馬來西亞順勢接手,也造成了汙染現況。」

仁嘉隆新村,距離馬來西亞最大的國際港口巴生港,約30分鐘車程,是從港口前往首都吉隆坡的必經之路。因為地理位置方便,村子附近一帶在2018年間,吸引50多間洋垃圾再造廠。

仁嘉隆新村前村長 陳貞興:「我們這裡按正規來講是由巴生港,可是我們這離凱里島很近,等一下帶你去看,那邊有個私人碼頭,可以走私很多的貨櫃,那邊如果你看到海關,馬來話叫亭子,像一個亭子這些人很容易搞定,很容易搞定的。」

你看廢鐵,你看一車車,從那個船碼頭那邊拉上來。

告示牌寫著,馬來西亞皇家關稅局,警衛亭卻沒人,記者輕易便能進到前村長口中說的私人碼頭,或許是安檢鬆散才會讓非法廢塑膠再造廠的業者乘虛而入,引進洋垃圾。

馬來西亞政府會退回3300百噸,報導這些廢棄塑膠,在非法塑膠再造廠處理。

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環境問題,在被國際媒體報導後,當時剛上任不久的希盟政府,就要面對這個燙手山芋。

時任大馬能源科藝環境部長 楊美盈:「收到很多居民的投訴,聞到很多味道,就是燒塑膠的味道。」

就想這不是當地的問題,看到塑料,原來不是來自馬來西亞的。

在仁嘉隆新村的50多家塑膠再造廠中,有超過一半是非法工廠,地點選在隱蔽的油棕園。

地主 梁偉仔:「之前的人沒有那麼多人來找場地的,但是在那時候,非常多人來找場地,我們也是很奇怪,可能也覺得這個行業,是在這邊是可以發展的,我們就這個租給他們。」

非法再造廠的業者,從中國大陸引進機器及員工,他們處理廢料的方式不是焚燒就是土埋。

記者 黃照峰:「這裡是仁嘉隆新村的外圍,當初就是在這裡發現大量的洋垃圾,可以說是堆了超過兩層樓高的洋垃圾,雖然現在已經清除掉了,其實埋在地底下的垃圾,其實還存在著的。」

事件爆發後,這片土地用了2年的時間修復,漸漸重現綠意,不過記者在現場依然發現,當初業者走得匆忙留下的酯粒,以及洋垃圾對村民的影響。

瓜拉冷岳環保行動協會秘書 潘麗婷:「他有做一個簡單的環保系統,就是水罷了,水,所以它的臭味是不明顯的,我們每次講鉻的毒就是來自這個,叫Hexavalent Chromium,你看這個0.05,它不應該超過0.05,這是個超過就是3倍以上。」

廢塑膠廠就像是無形的屠手,24小時運作把從外地入口的廢塑膠,再造成酯粒運回中國大陸賺取暴利。

眼看利益之下,環境遭遇重大破壞,瓜拉冷岳環保行動協會興起環保革命,讓洋垃圾議題浮出檯面,仁嘉隆幸福村的封號,不再閃耀。

瓜拉冷岳環保行動協會秘書 潘麗婷:「有一些工廠就是在農業區,那我們就很慘,就是晚上一點,就是自己在這些郊區裡面,慢慢走走到它的排廢水的地方,有時候白天就可以拿到證據,有時候要晚上才拿到,有時候要在那邊等才能夠拿到。」

打擊非法洋垃圾再造廠的速度顯得緩慢,主要是涉及的執法單位是來自不同部門。

瓜拉冷岳市議員 洪友亮:「不是我們沒馬上處理,是我們在開會的時候,已經下令了我們的執法組,我們封了工廠,可是工廠裡面還在偷著操作,後來受到國際媒體注意,由我們的部長下令,各個單位部門一起合作,這些單位就包括環境局,警察 移民廳 水務局空格斷開,我們的電訊局 還有我們的縣議會,各單位同時去解決。」

政府大動作,加上當地環保組織以及國際媒體的報導,非法洋垃圾再造廠 開始淡出仁嘉隆,而早期因為眼前利益而出租土地的地主,也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

地主 梁偉仔:「坦白說我們地主只是收租金,我們也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執照,後來我們才知道原來他們是,做這個不合法的生產,我們地主也繳了罰款,對我們的打擊非常大,我們的廠,差不多整年沒有出租,然後也給人家講 我們這個地主,就是有些講 我們是無良心,沒有良心租給這些人。」

2019年4月馬國政府成立洋垃圾調查小組,同年10月一共退回89個貨櫃給來源國。

這個是澳洲製作,來自家樂福的,但是這些不是本地的家樂福,是來自法國。」

利益下犧牲了環境,也埋下健康的傷害。解決洋垃圾問題,要加強執法,別讓無良業者轉移,其他陣地,開啟另一道輪迴。

採訪撰稿:黃照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