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垃圾追追追!

垃圾去哪了,清淨在源頭,歡迎來到大愛新聞2020,旗艦專題報導「垃圾去哪了」,來談的是洋垃圾的問題。大家都知道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最熱門的兩個字恐怕就是封鎖,從家園、城門到國門,層層被封鎖起來。可是有一個東西封鎖不住的,那就是垃圾,我們來想想看全球有77億人口,我們每人每天製造大量的垃圾,它們不能被封鎖,它們得有路可去,如果自己的國家無法處理,那只能夠出口了,出口的垃圾就被稱為洋垃圾。

全球有十大出口洋垃圾的國家,分別是德國、日本、美國、法國跟荷蘭等等,他們都是經濟比較強勢的國家,你可以想像,有錢人把自己的垃圾送出去,叫其他的人來處理,這是行之有年的商業模式,而其中中國大陸是最大的買家,2010的數據告訴我們,大陸買了740萬噸的廢塑料、2800萬噸的廢紙張、還有580萬噸的廢鋼鐵,這些在別的國家眼中的垃圾,來到大陸之後它就不是垃圾了,它變成可二次回收,可二次利用的資源,但是問題來了,2018年中國大陸宣布關門了,不再接收這些洋垃圾,垃圾新的去處可能包含了我們的台灣,也包含了亞洲其他國家,像是越南以及馬來西亞等等,馬來西亞本來就是進口二次料的大國,所以洋垃圾對他們到底產生了什麼樣的衝擊,或者是利益,在今天的專題報導,我們都會看得到。

其實今年的旗艦報導,我們也面臨很大的變數,因為疫情的影響,本來想去的國家,通通去不了了,包含美國跟大陸,只好委請當地的採訪團隊,來完成報導的任務。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美國,當地的志工組成了一個小組,走訪包含了舊金山、達拉斯還有紐約三個城市,要記錄的是這個全球最大的垃圾出口國,到底如何面對垃圾爆量的問題;而在中國大陸,這八位真善美志工,非常地厲害,他們深入到上海街頭,記錄到庶民、老百姓,如何看待垃圾問題,也找到了國家級的資源回收廠,要記錄的是中國大陸朝向環保大國邁進的決心;而至於在馬來西亞,有兩組記者總共四個人,台灣的記者是趁著疫情爆發之前,就去到馬來西亞,完成了採訪任務,而馬來西亞在地的團隊,則是記錄到非常珍貴、難能可貴的畫面,那就是垃圾汙染的廠址;而至於在台灣,同樣有兩組記者四個人,他們要告訴大家的是

洋垃圾進口到台灣之後,不全然是壞事情,因為很多的洋垃圾是高階廢料,變成了二次料最好的來源。總而言之,今年的旗艦報導,雖然面臨到很多的變數,但是在變數中,考驗著我們的智慧,我們還是完成了一系列的追蹤報導,今天開始就請您跟著我們的新聞鏡頭,跟著採訪記者的腳步,走一趟洋垃圾的蜿蜒之旅。

一台小貨車,載著唐人街上的廢棄紙箱,這是婦人養起一家的糊口工具。

舊金山回收業者 唐華英:「買了這台車,做也不怎麼樣 不做也不知怎麼辦,賣出去又不值錢,現在做起來又沒錢 現在就是說,他們那些公司,那小的公司都不收了,只有一間垃圾場收 其他都不收了。」

在美國舊金山,這群清道夫,自營業,他們撿遍大街小巷,送到回收站變賣,直到2018年,風雲變色。

中國大陸政府決定禁止入口24種廢料,理由是這些垃圾不乾淨。

中國大陸紙業貿易公司總監 馮艷:「比如說我要進口廢紙,我買家我要進口廢紙,結果廢紙裡看見了有廢塑料,麻繩,或者磚頭,石頭,這些不應該,不是我付錢買的那部分。」

記者 李佩玲:「清淨在源頭,為什麼好好的資源會變成垃圾呢,你可以看到這個沾滿了水的紙箱、還有這個裝了沙拉油的寶特瓶,它們還能再利用嗎。」

問題就出在這,先進國家的垃圾分類,不落實。當中國大陸拒絕了來自境外這些分類不落實的廢料,蝴蝶效應,在全球掀起了回收產業鏈的崩解與重整。

在市場的全盛期,美國一噸回收紙,價值約台幣2700元,2018年價格幾乎觸底,現在拉升也回不到往日榮景。

美國華盛頓特區 回收業務總監 麥可:「今天的市政當局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向我們收取費用,以便為他們提供回收服務,因為這種材料的價值與兩年前不一樣。」

回顧過往幾十年來,中國大陸接收世界一半以上的垃圾量,從1992年開始記錄以來,已經輸入了一億六百萬噸的塑膠垃圾,占進口總量的45.1%。**中國大陸關起門,美國境內留下了堆積如山的廢料。

美國國家廢物與循環利用總裁 達勒爾:「目前該行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最終我們將累積大量的垃圾,如果我們沒有可再生材料的新市場和新用途,那麼越來越多的人將不得不開始轉向垃圾掩埋場。」

這條龐大的產業鏈,行之有年。發達國家境內可能需要最高一噸3萬台幣的處理費,但過往運到中國大陸,運費成本也就1200元。貿易商用便宜價格進口後,再依不同類別層層轉賣,每個環節都能獲利。

台師大環境教育所教授 葉欣誠:「它(二次料)最後的去處要去什麼地方,對他(回收商)來講是最有利益的,或是最省錢的,這有利益可能是賺越多的錢 或是省越多的成本,而且剛好世界的另外一端,有其他的國家需要這個東西,它就形成一個產業鏈。」

把世界想像成是一個龐大的廢物處理系統,當這個系統的廢物都堵在系統裏,處理不了,最終只能流向中低收入國家,馬來西亞就是其中之一。

台師大環境教育所教授 葉欣誠:「我想有時候是經驗的問題,那原來的法規可能並沒有針對那麼複雜的情境 制定各種不同的去處 各種因應的措施 所以他就要去修法 或是說要去調整機制。」

中國大陸紙業貿易公司總監 馮艷:「那這個其實取決於,你國家把這個檢測標準提高了,在運前運後,進行多重檢查,才能夠杜絕這些東西(洋垃圾),這個其實取決於進口國,這方面的力度 對於中國來說 現在力度挺高的。」

回收物究竟是跨境處理好,或是就地解決,減少碳足跡,專家說,得因地制宜。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分析師 尼克:「有些特定國家,他已經進行一些經濟領域活動,或者有處理的技能與設備,必須要看情境而定,並沒有非黑即白的答案,針對這樣的產業鏈,源頭產品要怎麼設計 是重要關鍵。」

台灣,也在這一波的版圖重整中,取得有利位置。

台師大環境教育所教授 葉欣誠:「整個台灣的社會,其實2.30年以來,資源回收應該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國家之一,所以大家對於資源回收,產品再利用這個觀念,其實就台灣人來講,其實大家都已經非常成熟了。」

但也因為多數國家還沒處理跨境垃圾的能力,更別提循環利用。包括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越南也都相繼宣布了禁止進口垃圾。而在後疫情時代,加入更多變數,海運停擺、國際貿易低度運行,全世界幾十年來建立的垃圾回收體系,勢必得重新洗牌,卻也讓大家停下來思考,如何減少丟棄量,才是解決的終極之道。

採訪撰稿 李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