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蔥數學,45分鐘課堂濃縮成5分鐘動畫,讓你愛上數學

作者:蘇岱崙

洋蔥數學或許你沒聽過,這是一個中國的線上教育平台,在中國,有50%的國中數學老師使用它,而高達95%的國高中學校,都有它的用戶。《親子天下》赴北京採訪報導,這群年輕教育創業家,員工平均年齡不到30歲,他們怎麼做到的?將改變什麼?

洋蔥數學全公司員工平均年齡僅27歲。左起CEO楊臨風、品牌傳播總監王斌、課程設計總監金政國及渠道總監劉小飛。楊煥世攝
洋蔥數學全公司員工平均年齡僅27歲。左起CEO楊臨風、品牌傳播總監王斌、課程設計總監金政國及渠道總監劉小飛。楊煥世攝

編按:洋蔥數學已是中國最大的中小學理科在線學習平台。自2013年創立以來,已經幫助1500萬名城市和農村中小學生,重新發現數學知識樂趣,同時也覆蓋全中國6.3萬所學校,40萬數學老師正在以全新方式組合課堂,融入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和課後診斷三類教學場景,將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

洋蔥數學也成為中國在線教育典範,從2016年起,連續兩年入選《中國互聯網學習白皮書》中的推薦案例。2018年3月,洋蔥數學聯合北京人大附中西山學校、北京中學和廣東實驗中學,成立「未來教育踐行者聯盟」,更完成C輪1.2億人民幣融資,全力投入研發。洋蔥數學團隊已經成長到300人以上,2018年初也從原有北京胡同內的舊辦公室,遷移到朝陽區新址。

在台灣,許多年輕人以公益組織或社會企業創業投入教育改革,譬如,創辦為臺灣而教的劉安婷、均一教育執行長呂冠緯等。在中國,也有不少類似故事,洋蔥數學聯合創辦人、CEO楊臨風打造了自製的線上數學教學內容平台,短短兩年,洋蔥數學員工數已超越美國可汗教育平台,只有數學一科的學習內容,學員單月線上使用的時間長度已達到創業超過10年可汗學院的五分之一。現在在台灣的均一教育平台上,也可以看到洋蔥數學的教學動畫短片。目前全中國有95%的國高中學校裡,都有洋蔥數學用戶,50%的國中數學老師使用洋蔥數學當做教材。

洋蔥數學團隊也非常關注台灣老師的翻轉教育改革,對於台灣老師在教法的創新上非常感興趣,去年就組團來台灣參加學思達年會。

11月底,洋蔥數學才在北京獲頒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最佳教育工具創新獎」,從超過百件的作品中被評選出來。得獎的理由是,把45分鐘枯燥的課堂內容濃縮成5分鐘精彩有趣的動畫,大幅提升學習效率,也讓學生更能領會學習樂趣。

全面改寫國高中數學教材

初冬的北京冷冽乾燥,偶爾露臉的陽光帶來珍貴的暖意。《親子天下》的採訪團隊走入彎彎曲曲、窗台上晾曬著衣物、半空中電線纏繞如愛因斯坦髮鬚的北京四環的老胡同裡,從一個畫滿塗鴉的老建築只能容一人通過的窄門進入,胡同內的辦公室景觀和古老外觀有巨大反差。很像美國矽谷創業的空間,一樓都是休息區,有撞球台和懶骨頭沙發。十來位看起來像20多歲大學生待在這個像客廳的區域,有些人圍著咖啡桌討論,有些獨自思考。這群人,正在全面的改寫國中和高中數學教材。

不斷成長的洋蔥數學即將搬到創業以來第三個辦公室,「找的還是獨棟房子,因為現在要錄物理課,還需要實驗教室的空間,可能會有爆破什麼,在大樓裡怕被抗議……」洋蔥數學品牌傳播總監王斌說。洋蔥數學目前有170名員工,大約1/3是動畫,1/3是工程師,還有1/3是教學研究團隊。

近10年來,「學生才是學習主體」的思維觀點讓全球教育界開始翻轉,教育不該是單向傳授知識,如何帶動學生主動學習、思考,是有洞見的教育工作者,迫切想解決的問題。

這群人,正在全面的改寫國中和高中數學教材,位於北京老胡同的磚房裡,頗有矽谷的車庫創業風格。楊煥世攝
這群人,正在全面的改寫國中和高中數學教材,位於北京老胡同的磚房裡,頗有矽谷的車庫創業風格。楊煥世攝

短短幾分鐘的動畫,背後動員了80人。一開始,團隊得花大量時間做教學研究,咀嚼各版本數學教材、科學史、中西原典等,透過具有教學經驗的一線教師,和北大、清華等專業本科畢業生,加上能理解學生學習歷程的專家,討論出動畫呈現,最後,再交給動畫團隊製作,製作一支動畫約需8個禮拜。

上架後不是就沒事。透過後台累計已上億筆的大數據,團隊可以分析出哪些節點觀看者中斷跳出、快轉、重看等,回頭檢討影片的敘事和呈現,是否有不清楚、看不懂的地方,約一週內就能重新修改、上架。

這些數學知識短片,在洋蔥數學自己開發的線上學習平台上,結合各種測驗、練習,透過平台即時反饋、客製化練習等種種機制,不論學生程度為何,都能自如在這平台上自主學習。

將生硬知識如洋蔥般層層剝開

台灣大多數讀者對中國的洋蔥數學很陌生,但洋蔥數學的團隊,在發展階段,就多次主動向台灣有名的教育翻轉者均一教育平台、學思達張輝誠老師、教師社群「數學咖啡館」交流,吸取經驗。在台灣不少數學教育工作者也是透過這些社群,認識洋蔥數學,總是對他們製作的數學知識短片很驚艷。

2015年,洋蔥數學正式上線以來,目前已有1,000萬名學生、30萬名教師註冊使用,分布於5萬所以上學校,幾乎全中國的初中都有洋蔥數學的用戶。在平台上,大多數短影片和練習題都免費,若為了「提高分數」的進階練習、解題,則需付費。付費分為兩種規格:3個月人民幣258元(約台幣1,172元),半年人民幣488元(約台幣2,216元)。首度充值還有優惠,2個月只需68元(約台幣309元)。

楊臨風解釋,之所以取名為「洋蔥」,一方面是吸引學生好奇接觸,另一方面則是期許像剝洋蔥一樣層層解析知識。從數學科開始做起,是因為數學一向是學生的難點、痛點,團隊認為「數學都能教懂了,其他科目一定沒問題」,未來計畫逐步布建立國高中其他各學科。

4年已超越10年可汗學院

創立於2006年的免費線上教育平台「可汗學院」,是洋蔥數學當初創業時的參考對象之一。洋蔥數學所屬的光合新知科技公司創業近4年來,已獲得好幾輪天使投資人的青睞,融資累計約超過6億元台幣,目前員工人數約170人,已經超越可汗學院團隊150人;洋蔥數學單月學生總學習時數達1億分鐘,用量已是可汗學院的1/5。

洋蔥數學的創業靈感,源自於幾位創辦人的偏鄉教育夢。擔任CEO的楊臨風成長於北京,在北京讀了兩年高中後,赴英國伊頓公學就讀,最後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電腦科學系。另一位聯合創始人朱若辰北京清華附中畢業後,赴美國杜克大學修習生物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現任洋蔥數學首席課程官。後來加入的李諾,專長是程式、技術,現任洋蔥數學CTO。

在美國讀大學時,楊和朱兩位對教育充滿熱血的青年,參與了中國的偏鄉支援教育服務計畫(簡稱支教),到偏鄉教書,他們也創辦「陽光書屋」公益組織,為偏鄉孩子募集平版電腦,致力改善偏鄉教育。

改善偏鄉教育關鍵不在硬體

在中國,國家傾注全力投資偏鄉學校的硬體建設。許多農村裡,學校是當地最好的建築,教室裡液晶螢幕、自動化白板、WIFI、平板電腦……都不匱乏。幾年支教經驗下來,楊臨風發現,偏鄉學生還是學不好、跟不上、聽不懂、脫了隊。為什麼呢?

楊臨風和夥伴看出,問題的根源不在硬體。首先,偏鄉的優質教師人數不夠,而就算讓優質名師透過遠距直播授課,對於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仍有限。一來並未改變傳統單向講授知識的形式,二來無法有效持續追蹤、輔導學生的學習進度。

「即使把全中國能提供最優質教育的人聚集在一起,也解決不了全中國學生的學習問題⋯⋯只要是涉及人做的事,服務半徑就有限,」楊臨風在公開演講中提到。

他們知道,最好的學習方式,是啟動學生動機、讓學生能自主學習,因此教育方式必須改變。他們開始以動畫短片解析知識,給幾所學校老師試用後,大獲好評。2014年,他們成立了光合新知科技公司,2015年洋蔥數學App正式上線,也推出收費模式。短短一年半,用戶幾乎覆蓋了全中國所有初中。

做教師後援 助老師打通任督二脈

讓楊臨風引以為豪的是,他們大多數的用戶並非靠老師、學校推廣而來,而是使用過的學生們口碑相傳,一個拉一個。後台的大數據也發現:「假日的使用分鐘數比平日更高」顯示學生利用假期自主上平台學習的,要更多。

洋蔥數學商業化後,獲利更能長遠挹注當初成立的公益組織「陽光書屋」。「不論公益或是商業,我們都是在做教育,這兩條路都有benefit(效益),」楊臨風說。

除了製作優質的教育內容,團隊更有遠見看出,要讓洋蔥的內容發揮最大效益,第一線教師必須跟上。原本在北京人大附中西山學校任教的金政國,是洋蔥第一批試用教師,後來也加入團隊,目前是洋蔥數學課程設計總監兼教師專業發展總監,負責輔導支援教師工作。從2015年開始,金政國即代表團隊積極向台灣、香港的創新教育團體如學思達、均一、數學咖啡館等連繫交流,回頭也為洋蔥的教師用戶們一年舉辦多場不收費的研習,支援他們「吸收日月精華、打通任督二脈」。

金政國觀察,台灣教學方式的優點在於表達形式靈活,中國許多教師則對於知識內容本質探究深入,若能結合兩者優點,是很理想的教育方式。

對於洋蔥數學能迅速擄獲學生的心,數學咖啡館發起人、中港高中教師彭甫堅觀察,對岸長期強調菁英、拔尖的教育忽略了絕大多數中、後段學生的需求,洋蔥數學的出現,正恰巧承接了這個海量的缺口。

彭甫堅也是洋蔥數學的用戶,他上課會搭配洋蔥數學動畫,節省解說時間。他認為,動畫除了口音、簡體字幕對台灣學生仍有文化距離感,花6分多鐘看影片打通觀念,省下來的時間,教師就能有更多提問、引導。

全中國1.8億中小學生的學習,因為洋蔥數學,正要開始翻轉起來。

洋蔥數學小檔案
公司名稱:光合新知科技公司
創立時間:2014年
創辦人:楊臨風(30歲)、朱若辰(30歲)、李諾(33歲)
員工人數:約170人
員工平均年齡:約27歲
數字解碼:1000萬以上學生用戶、30萬以上教師用戶、5萬所以上學校、學生單月線上學習總時數1億分鐘。
收費:平台大部分教材註冊後可免費使用,進階版「金牌提分」需收費

更多親子天下文章
數感是什麼?賴以威:看見數學、喜歡數學、活用數學
一堂課,3種學習方式同步進行,科技、講義、同學,都是老師的分身
打造改變世界的人才:2018教育創新國際年會報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