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城新語/黑五激情背後的假象

激情和瘋狂的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購物日過去,依據專業購物研究機構Adobe Analytics統計,美國在黑五當日的網路購物金額達到98億元,較去年同日成長7.5%。平均單筆訂單的金額為158.14元,年成長5.5%。同樣是一大關注點的網購星期一(Cyber Monday)則繳出124億元的數字,年增9.6%,逼近一成。

比較多的解讀是這些銷售數字替零售商注入強心針,可真是如此?背後可能有一些假象存在。

我們都知道,這個統計的算法,是將所有銷售出去的產品加總在一起計算,也就是總額的概念。但是,這當中沒有顯示量的變化。

也就在最近,權威財經媒體彭博探討美國通膨問題時,做了一項有趣的研究調查。假設消費者在2020年疫情前的美國,當時花的100元可以買到的東西,現在必須花119.27元才能買到,成本增加了近兩成。

這份調查分了許多不同類別的成本,並比較疫情前和現在,雜貨(Groceries)增加25%、汽車保險(Car insurance)成長33%、餐廳食物(Restaurant food)+24%、窗簾(Curtains)+20%、寵物相關(Pets)+17%、室內盆栽(Indoor plants)+21%等等,這些東西和服務涵蓋食衣住行,全是生活上必須的支出。

黑五的銷售很多都不是必需品,最強的幾個銷售類別包括3C電子產品、衣服、玩具和家用品等,和彭博調查品項不盡相同,但如果生活商品高漲,非必要的商品價格欲小不易。而且可以大膽預測的是,這些價格絕不會和疫情前一樣。

若來看實體零售,消費民眾最有感,很多這次黑五受訪的華人,普遍認為雖然部分品牌折扣殺得兇,但商品起價就已有感提升,觀察購物中心人潮就可發現,不少人只是Window Shopping(櫥窗購物),逛街的人和提袋未必是一樣的等比。

因此,若我們把量的概念放進去,實際上今年消費者平均花的158.14元中,能買的東西恐怕已經不如去年或是疫情前的水準。而且有一定比例還是今年蓬勃發展的先買後付(BNPL,不需要信用卡的分期付款)貢獻。

目前找不到黑五以量為概念的統計,要真的算起來也費工耗時,單就上述數據就鐵口直斷今年的成績不真實未必公正,只是我們都清楚,通膨降溫不代表價格跌下來,而是增幅趨緩,簡單說就是價格還是在走高,只是幅度變小,這樣的成本,對消費者仍有極大壓力,硬要說銷售好棒,難讓人信服。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華女退學史丹福 新創AI公司 吸引矽谷大老競相投資
華人區商場又爆打砸搶 現場混亂「大家都在逃跑 」
紐約布碌崙8大道 驚傳十餘蒙面匪強闖民宅搶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