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時精選/亞太裔「城鎮」匯聚南加 全美最多

洛杉磯縣的亞裔人口是全美各縣最多的一個,而加州又是美國亞太裔(AAPI)最多的州,600萬人定居於此。南加七縣占全州AAPI人口過半,而亞裔又是美國增加最快的族裔。為了深入瞭解南加的AAPI,洛杉磯時報分析了過去40年的人口普查資料,以找出洛杉磯會成為亞太裔重鎮的原因。

很長一段時間,人口普查都將亞裔當成同一群人,沒有細分各個種族。就算明明來自不同社群,只要跟亞洲有關就都是亞裔,就算到了1980年代,亞太裔人口明顯增加,洛縣還是一律把他們當成「其他」(Other)。洛縣直到現在還是把四分之一的夏威夷原住民與太平洋島民併入其他族裔。只有數據完整的AAPI社群才能獲得聯邦奧援,但現在只有25個亞洲國家與5個太平洋島國自成一類。

「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在1960年代出現時,是中國人、日本人、菲律賓人倡議者為了團結政治認同,現在亞裔美國人已經成為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族裔的概稱。5月舉行的亞太裔傳統樂,也加入了夏威夷原住民與玻里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的後裔。

亞太裔1800年代就進入加州

亞太裔早在1800年代就進入加利福尼亞。南加的舊中國城、小東京就是由第一批移民所建。韓國城、菲律賓城與泰國城,則要等到1965年移民暨國籍法開放亞洲更多移民進入後,才因為人數變多而慢慢形成。洛杉磯加大的調查發現,大洛杉磯的AAPI人口由1970年的19萬8000人,增加到1990年的近百萬。

洛縣有14個以亞裔為主的據點,除了喜瑞都(Cerritos)外,其他都在聖蓋博谷。洛縣自1980年後增加了200萬人口,亞裔現為140萬人,三倍於當年的41萬7000人。蒙特利公園市、韓國城、長堤、托倫斯與喜瑞都在1980年代時,亞裔人口在1萬至1萬8000人之間,現在人口都三倍於前。聖塔克拉利塔亞裔增加幅度最大,從不到600人變成現在的1萬9000人。

亞太裔移民對洛杉磯的重要,也許可以從一則軼事看出:1783年普查登錄了一名菲律賓人「Antonio Miranda Rodriguez」,而他與一群移民正是洛杉磯發祥地小村莊的建造者。

其他亞太裔也有類似故事。中國工人在1850年納入加州人口普查,日本移民在1870年首度出現在加州普查中。1910年的普查出現韓國人、菲律賓人與印度人,不過他們還是在「其他」項下。

早期的亞裔「城鎮」會出現,很多時候是因為法律限制與地緣政治。中國移民聚集在原本的「洛杉磯廣場」一帶,不只是為了同文同種的親切感,還要躲避1870至1880年代的反華潮。

不只是華人,其他非白人的亞裔移民的住居地都受限於種族法規。聖費南度谷18世紀初的土地權狀還要求,買賣區域的任何部分,不論何時都不能出售、轉賣、租借或出租給華裔、日裔、非裔人士。

雖然洛縣有意保護早期的移民據點,但最初的聚落已經幾乎不存在了。舊中國城拆掉改建聯合車站與通往好萊塢的高速公路,1930年代蓋的新中國城位在市中心北方,這裡現在則在努力對抗仕紳化(gentrification)。

洛市的小東京在二次世界大戰後轉型城住宅與商業區,範圍也縮小了四分之一。重視保護的人士視之為瀕危歷史舊址,但就跟中國城一樣面臨仕紳化的威脅。

聖蓋博谷發展史 南加寫照

聖蓋博谷的亞裔發展史就是南加的寫照:1980年代,當地亞裔7萬6000名,現在已經超過45萬5000人,洛縣三分之一的亞裔以此為家。

二次世界大戰後,洛杉磯經濟起飛,都市範圍變大,也成為亞裔實現美國夢的機會。大量亞裔移民進入南加始於1970年代,多數前往號稱「華裔比佛利山」的蒙特利公園市。1980年代,定居「第一個亞裔郊區城鎮」的移民比去市中心老街區的還多。

1980年代,洛縣十個亞裔比例高的地區,兩個在聖蓋博谷,分別是阿罕布拉市與蒙特利公園市。2022年時,聖蓋博谷亞裔最多的城鎮已經快速成長,華人、菲裔、越裔、韓裔都來了,此地的越裔人口更占洛縣的一半。

聖蓋博谷或許是亞裔郊區城鎮增加最快的地方,但是洛縣其他地方也不差。橙縣有著全球最大的越裔社群,爾灣與聖地牙哥也有五萬名華人,奇諾岡市與庫卡蒙加牧場市都有超過一萬名華人,普安那公園市、富樂頓、爾灣與聖地牙哥都有超過萬名的韓裔。

不過,市區內的亞裔社區就多了些波折。1904年發祥的韓國城,1970年代因為大批移民而繁盛起來,到了1980年洛市中區大概已有8萬8000人。但1992年的大暴動卻重創韓國城,2300多個店家被毀,社區不同族裔的關係也變得緊張。32年過去,韓國城再度成為洛市的經濟發展火車頭,也還是大洛杉磯韓裔最多的地方,接近2萬3000人。

洛市內還有其他亞裔社區。離韓國城四個街區外的小孟加拉,人口由2000年的1300人,2022年已是三倍。泰國城也是泰裔最多的地方,曼谷市場(Bangkok Market)1972年開張時,美國還沒有其他東南亞市集,泰裔在泰國城有1040人,長堤有1100人。

至於日裔,美國現存的三個日本城都在加州。洛市的小東京是歷史最久的之一,今年要滿140歲;舊金山的日本城號稱最久最大,聖荷西的則依傳統稱為日本町。不過二次世界重創日裔社群,很多日僑獲釋之後都回不到老地方,因為劫掠、霸占比比皆是,少數店家還能重振,但日本城再也回不到戰前的榮景了。

在洛杉磯的小東京聲勢漸弱後,新的「日本城」落在洛縣薩特爾(Sawtelle),原名小大阪的這裡20世紀初本是尊重傳統的日裔農夫聚集地。現在,薩特爾、西木區、帕姆(Palms)、聖塔蒙尼卡、庫爾富市都是西洛杉磯亞裔眾多的地方。

西洛杉磯的東亞與南亞裔眾多,許多人攻讀洛杉磯加大,然後就近在媒體與科技公司上班。威尼斯大道上,放眼望去南亞的店家與餐廳櫛比鱗次;帕姆的印度裔從1980年的350人,成長到2022年的2200人。

南灣托倫斯 南亞裔的最愛

南灣的托倫斯是南亞裔的最愛,不少東亞裔也喜歡住這,日裔1萬5000人,韓裔1萬1000人。南灣受亞裔歡迎的還有嘉甸那、派洛斯福德斯與麗浪多灘。托倫斯與麗浪多灘等地共有1萬3000名印度裔,其後則是巴基斯坦裔,孟加拉裔與斯里蘭卡裔。

小印度位在1.63平方英里的阿提夏( Artesia),靠近喜瑞都。印度商人在1970年代末期開始沿著Pioneer Boulevard開店做生意,這塊區域還有中式超市、韓國BBQ、印度紗麗與珠寶店。只不過,現在占多數是非裔而不是印度裔了。

早期的菲律賓裔住在市區,後來慢慢搬到1920年發跡的小馬尼拉。不過曾經的繁華在1950年代的都市重劃中銷聲匿跡。現在的菲裔散居南加各地,洛縣約32萬1000人,聖地牙哥縣14萬7000人,其他各縣25萬3000人。

柬埔寨裔最早的據點是長堤,現在還有1萬5000人。1950至1960年代是柬埔寨學生大量來美念大學的時期,因為當時赤色高棉(Khmer Rouge)正在席捲國內。柬埔寨城在2007年獲得認證。

南洛杉磯的卡森(Carson)、長堤、雷克伍(Lakewood)是玻里尼西亞裔(Polynesian)的集中地,其中包括夏威夷原住民與薩摩亞裔。夏威夷人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搬往加州,特別是流行樂重鎮洛杉磯。而2020年的普查發現,住在美國本土的夏威夷人第一次超過夏威夷群島,原因包括工作難找、消費又高。

密克羅尼西亞裔(Micronesian)與關島的查莫洛人(Chamorro)則以長堤市與聖地牙哥縣居多。雖然自1980年代,超過30個亞太裔民族新增至人口普查的選單中,但是非營利機構「亞太裔數據」(AAPI Data)指出還有很多族裔沒被列入,除了投票上的語言公平,還有聯邦對社區的補助。AAPI Data創辦人Karthick Ramakrishnan強調,「沒有人口數據,亞太裔就得不到政界人士的重視」。

(原文來自洛杉磯時報,撰稿記者為Aida Ylanan、Sandhya Kambhampati。原文連結:

How Los Angeles County became home to the biggest AAPI communities in the country

https://www.latimes.com/california/story/2024-05-15/how-southern-california-became-home-to-the-biggest-aapi-communities-in-the-country)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每七人就一位「失主」財產流落在外?快上網查
紐約幽靈槍工廠藏公寓 公然在中央公園試槍拍片
紐約客談/掌握「殺豬盤」套路 就不會被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