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俄羅斯陰霾下,充滿「生存危機」卻害羞友善的愛沙尼亞人



文:林鈞浩(全球公民,戰後重建工作碩士畢業,十多年來從事國際人道救援工作)

我們2017年10月底從高加索地區的喬治亞共和國(Georgia)進入歐洲,第一站是波羅的海三國最北邊的國家愛沙尼亞(Estonia)。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前身雖然都是蘇聯加盟共和國,然而在蘇聯解體宣布獨立後,都沒有發生如喬治亞、塔吉克等的戰亂,所以可以平穩地變成多黨民主政制(不似中亞五國)。

根據2016年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愛沙尼亞的人類發展指數在全球接近200個國家中,排名30(香港12、中國90),屬「極高度發展國家」。由於我們兩個月遊歷了伊朗、哈薩克、亞美尼亞、喬治亞四國,都不屬於「極高度發展國家」行列,因此能重返「極高度發展國家」,稍作休整,心中還是興奮。

北方空氣的確乾淨。雖然到達首都塔林(Tallinn)後外面白雪暟暟,但是天色蔚藍、萬里無雲,空氣感覺乾淨清新。這不單是因為這裡的空氣比很多國家乾淨,而是整體發展水平帶來的的清新感覺。全國人口130萬人,每平方公里只有30人(香港每平方公里7,075人)。國土55%面積是無人區,所以坐城際巴士離開城市後,沿路都看到森林,高高瘦瘦的樹木,密密麻麻。另外,城市裡地鐵站巴士站在上下班時間人流雖多,但是仍能感覺到一種不徐不疾的節奏。相信是整體生活質素下,國民表現出來的安逸。

北方的自然條件,特別是氣候,使當地人有一種獨特的生存意志及生活智慧。我們從旅館前台的職員姐姐Anna聽到一句以前從其他北歐口中的話:「世上沒有壞天氣,只有不足的裝備」,所以嚴寒天氣不是心情壞、不想活動的原因。細心想想,其實北歐人這種生活智慧,無論生活在哪裡的人都可以受用。

說到裝備,這個國家法律上要求所有人(包括外國人)隨身攜帶「安全反光片」。愛沙尼亞冬季日短夜長。我們11月逗留的時候,每天下午四時多已天黑。騎單車人士或是行人身上的「反光片」可以減少駕車人士因為路況不清而造成意外。這些「反光片」在超級市場、便利店、甚至時裝店均有售。當地人喜歡把其掛在衣服或者手袋上,成為身上裝飾的一部份。有一天早上我們看到一群從學校出來的小學生,身上都穿上同一款反光片背心。列隊等過馬路,秩序整齊。同學看起像個微型版的修路工人或消防員,十分可愛。

北歐人因為氣候關係,沒有伊朗和亞美尼亞人的熱情,對陌生人笑容不多,甚至會對陌生人的微笑搭訕感害羞。還好我們接觸到的人都熱情可愛。旅館的Anna對來自東方的我們很感興趣。我們每次去前台,都是一次「文化交流」。

她亦好奇我們為何在天氣這樣冷的時候到訪(But why do you come in such an awful season?),我們聽到當地人用「awful」這個字形容自己國家的季節,笑不攏嘴。另有一次難忘的經驗,是巴士上詢問司機下車地點。當時我已經嘗試以愛沙尼亞語說出目的地,可是仍然是「雞同鴨講」。於是司機向後方喊了一句話,一個200公分高的年輕男生就朝我走過來,友善但害羞的用英語告訴我們就是這裡了。

今天的愛沙尼亞雖然是一個是個井井有條、國民有自信的國家,但其實亦活在鄰國俄羅斯的陰霾(甚至威脅)下,有種「生存危機」(Existential threat)。

Anna說俄羅斯像一隻大熊,只要牠隨便一動,身邊的小動物都總受到影響。當然愛沙尼亞人知道該怎麼自處,那就是透過加入歐盟和北約,以增加自己的實力。2014年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後,波羅的海三國都擔心受威脅(因三國都有不少俄羅斯族的人民),遂獲得北約同意增派軍力。另最近俄羅斯前特工在英國被企圖毒殺後,愛沙尼亞作為歐盟國家,亦與英美同一陣線,驅逐了駐該國的俄羅斯外交人員。

愛沙尼亞130多萬人口需要繼續依靠歐盟北約等提供協助,以舒緩愛沙尼亞國民靈魂中「生存危機」帶來的不安與陣痛。以目前政治環境來說,除非愛沙尼亞與俄羅斯兩國的政治變天,否則這兩國因為歷史淵源及近代民族問題,雙邊關係只會一直這樣維持下去。

延伸閱讀

■  竟然相信中國的農場文,我都不知道要怎麼教小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