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犬傷人3/絕育速度追不上棄養 動物收容所爆量超收
紀錄片「12夜」的電影情節掀起流浪犬收容與安樂死的省思,2017年全國公立動物收容所全面停止人道撲殺,各縣市動物收容所也面臨「爆量」爭議,全台共有八個縣市公立收容所超收流浪動物,其中台北市、台南市以及澎湖縣超收比例逾100%。
農委會官員私下表示,近年來寵物領養比例下降,零撲殺政策實施後,收容所幾乎「只進不出」;動保團體也指出,目前政府推動絕育的速度遠趕不上收容數,收容犬隻被迫擠在狹小空間,為了搶食打架,甚至受傷死亡。
7月29日,審計部公布「109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中指出,自2017年2月4日施行公立動物收容所零撲殺政策後,各市縣政府配合改採「精準捕捉」的配套措施,捕捉流浪動物的數量大幅下降;不過近年認領養數量由2016年4萬8119隻降至2020年2萬4764隻,認養數量減少一半,造成大部分公立動物收容所的收容數量,遠超過最大收容量的8成以上,其中包括台北市、桃園市、台南市、高雄市、新竹縣、雲林縣、屏東縣及澎湖縣。
農委會公布7月份全國公立動物收容所收容處理情形,其中犬隻收養比例超過最大收容量一倍以上的有台北市152%、台南市135%以及澎湖縣128%。以台北市為例,犬隻最大留容數量為450隻,截至七月底收容所的犬隻仍有684隻。
對於近年流浪狗數量維持14至15萬隻,收容所因應零撲殺政策也不堪負荷,農委會官員坦言「主因就是現有的經費和人力等資源,無法做到百分之八十的區域絕育,」由於國際間執行大型絕育計畫的目標為「區域犬隻絕育比例達80%」,才能有效控制數量,然而在台灣實際執行的情況通常是「今天某區先結紮百分之二十,明年等下一筆錢撥下來再做百分之二十,無法一次性到位」,絕育效果被不斷被稀釋的情況下,只能將有限的資源人力投入於熱點區域。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林岱瑾表示,收容所原本扮演「中繼站」的角色,為流浪或走失的犬貓找到家,透過送養機制形成循環;近年因零安樂死制度上路,加上認養率有限,收容所缺乏空間收容流浪犬,演變為家犬和流浪犬「兩頭絕育」,勢必要花費更多的人力和經費,成效也非短期可見。
林岱瑾說,零安樂死政策進一步督促政府擴大家犬絕育,但現實是推動絕育的速度遠趕不上收容所超收,收容環境品質降低,「本來兩隻一間,現在五隻一間,發生強勢狗與弱勢狗為吃飯打架,導致死傷,這是最無奈的現況。」因此還是必須從教育面宣導,讓國人落實勿放養、絕育等觀念,家犬絕育率後,才能有效進一步控制流浪犬的數量。
看更多 CTWANT 文章
浪犬傷人1/母命喪親子新樂園 電影人促聲討行政疏失
平鎮工地坍塌3/還原真相才能避免重演 陳品杰籲桃府重啟調查
金牌疫苗抗Delta3/跟隨三位諾貝爾獎得主學習 王長怡是洛克斐勒大學首位亞裔女性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