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概股遭無情打擊 陸金融市場卻迎來意外之財【Gia專欄】

文/Gia

隨著中美關係交惡以來,投資人、政治家及企業不斷地試圖衡量如何在兩強爭霸中求生。自大陸叫車軟體滴滴12月3日宣布從美國下市,社交媒體巨頭微博也在12月8日返回香港上市,引爆投資人對中概股前景擔憂,未來恐出現一波中概股下市潮,拖累阿里、滴滴、百度等相關股價暴跌。

自大陸證監會12月1日傳出將禁止「可變利益實體」(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VIE)企業在境外上市。雖然證監會出面否認將禁止VIE,但從阿里、百度、網易、京東等回港上市,已經可以看出中國加大監管力度,所有VIE上市的企業,可能會遭到更嚴格監管,返回香港上市,已是必要途徑。

另一方面,美國對中資企業財報監理也愈趨嚴格,12月2日美國證監會(SEC)通過修正案,確定實施2020年通過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也就是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的查帳,美國上市的外國公司,如果不遵守美國監管機構的訊息披露要求,可能會被除牌。

海外中概股受到這些消息的沈重地打擊,那斯達克金龍中國指數(Nasdaq Golden Dragon China Index)自2月來下跌45%,五個月市值蒸發約7700億美元,但大陸金融市場卻迎來意外之財,2021年前9月仍有超過100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大陸市場,這凸顯投資人直接進軍中國大陸市場,而非透過在紐約和香港等全球金融中心上市的金融工具。

長期以來投資人一直重度依賴在紐約和香港上市的公司(如阿里巴巴和騰訊),以增對中國大陸企業的曝險,部分原因是海外市場提供了較為確定的監管措施。但隨著大陸資產被富時羅素、MSCI納入全球指數,指數基金不得不持有相當比例的大陸股票及債券。

在上海及深圳上市的企業受美中貿易戰及監管的震盪較小、更加多元化,這使得它們今年特別有吸引力,人民幣的韌性也增強了人們購買人民幣資產的信心。隨著愈來愈多的陸企跟隨滴滴從美國到香港或A股掛牌,更多的資本可能會流入中國金融市場。

從外資的角度來看,大陸市場仍是仍是陌生的領域,存在明顯的風險。外國投資者可能不會投入那麼多資金,因為他們擔心貨幣管制、監管機構不公以及資金被徵用的風險。然而,最終中國市場的深度和廣度意味著他們很難說不。

這也誘使華爾街金融巨頭爭奪這塊商機,擴大進入大陸的證券業務。花旗12月3日也遞交申請設立外資100%控股的證券公司,摩根大通、高盛集團早已獲准,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貸和瑞銀集團也取得在陸證券業務的多數股權。畢竟,比起有著官股色彩的中資銀行,熟悉的西方國家銀行還是比較容易被海外投資人信賴。

小辭典:

VIE架構是大陸境內企業主體在境外上市的一種方式,透過「協定」將境內子公司的利益轉移至境外上市實體,使境外上市實體的股東(即境外投資人)實際享有大陸境內運營實體經營所產生的利益,此利益實體系指合法經營的公司、企業或投資。

延伸閱讀:

中共第三份歷史決議 彰顯習近平功績 奠定「終身領導」基礎 【Gia專欄】

股市向下修正 「價值投資」的機會來了嗎?【Gia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