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研討會 第4代亞裔移民嘆:永遠不能成為美國人

舊金山州立大學亞裔研究系教授張華耀認為,「這是一個集體種族創傷的時期」。(記者張曼琳/攝影)
舊金山州立大學亞裔研究系教授張華耀認為,「這是一個集體種族創傷的時期」。(記者張曼琳/攝影)

亞太裔研究中心(Asian Amercian Reserch Center)、柏克萊加大亞裔和僑民研究計畫(AAADS)、洛杉磯加大亞太中心(Asia Pacific Center)與中國暨南大學(Jinan University)聯合主辦的第30屆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ISSCO)研討會,11日在舊金山日本城舉行,會期兩天。

研討會由前加州公共教育局副總監及民權領袖謝國器(Henry Der)擔任主持,被美國「時代」雜誌列入2021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百大名人、「停止仇視亞太裔(Stop AAPI Hate)」的兩位創始人張華耀(Russell Jeung)和崔貞文(Cynthia Choi)11日擔任主講人,兩人探討近年來針對亞太裔仇恨的興起及其根源,公眾應如何採取行動防止仇恨和歧視。當張華耀在講演中提到,一位經歷歧視的71歲第四代亞裔移民感嘆「永遠不能成為美國人」時,聽眾發出一陣唏噓;張華耀還說,「歷史上亞裔曾被認為是疾病的攜帶者,」他希望,這樣的種族主義和排外政策,終有一天會消失。

舊金山州立大學亞裔研究系教授張華耀在疫情初期仇亞浪潮興起時,推動創立「停止仇視亞太裔」組織。作為 11日首位嘉賓發言,他表示,多數歐美國家,包括澳洲、加拿大、英國「普遍存在對黃禍(Yellow Peril)的恐懼」。他認為,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像這樣的跨國傳播刻板印象和特定國家的民族主義勢力是如何形成,以及這種政治修辭如何造成政策影響,才能明白種族主義是如何影響到華埠社區和社區的每個人。

張華耀表示,作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他深刻瞭解到,「無論是什麼樣的疾病來自亞洲,亞裔都會因此受到指責,歷史上亞裔就曾被認為是疾病的攜帶者。」此次也不例外,新冠疫情在中國武漢的爆發,之後蔓延到美歐,是導致兩年來仇視亞裔風潮的根源,亞裔社區因此面臨暴力的人際關係,以及種族主義政策。

在查閱「停止仇視亞太裔」收集到的數據和報告後,張華耀對種族主義仇視的廣泛性感到非常震驚。他舉了三個亞裔長者遭受歧視真實事例。其中之一,有監控拍到67歲生活在舊金山的亞裔長者在街頭行走時,被一名白人男子用手肘擊打背部,隨後還發生口頭攻擊,白人男性用污穢的語言,讓亞裔長者「閉嘴,回中國去」,並聲稱,是亞裔「把中國病毒帶到了這裡」。

另一例子:生活在聖路易斯-奧比斯堡(San Luis Obispo)的71歲第四代亞裔,在超市排隊買東西時,被一名顧客無緣無故地大喊大叫。這位長者說,「我們保持了6英尺距離,(向我吼叫)主要因為我是中國人。」他在報告中寫道:「我的家人自1860年代以來一直在聖路易斯-奧比斯堡生活,到我這裡是第四代了,但我想我永遠不會成為美國人。」

一位70歲生活在加州貝克斯菲爾德(Bakersfield)的亞裔長者表示,他在購物時被一個孩子抓住胳膊,孩子跟他說「滾回你的國家!」這孩子還說,他的父親去世了,就是因為亞裔;當時孩子的媽媽走過來,把手放在長者胳膊上,但她並未試圖阻止她的孩子。這位長者表示,在貝克斯菲爾德偶爾會有一些無知的人取笑他的口音和長相,「但這次遭遇是我在美國最可怕和最悲傷的一次經歷。」

張華耀認為,多位長者談到的「恐懼和抑鬱」,實際上是「種族創傷」。他還表示,「這是一個集體種族創傷的時期」。在他進行一項研究中,有五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現出的種族創傷,具有三個或更多的長期症狀,如焦慮、抑鬱、恐懼、高度警惕和避免某些地方,更有居住在華埠的長者,至今因暴力不敢外出,與社區脫節。

根據張華耀的調查,五分之一的亞裔,在去年經歷過種族主義歧視或仇恨,這類似於二戰時期對日裔社區的監禁。他強調:「不是說情況完全相同,而是說會產生同樣的代際影響。」他認為目前在心裡健康上的影響最大,並很有可能會代代相傳。

張華耀表示,南亞人、東南亞人和太平洋島民比東亞人更容易遭受種族主義。他認為,很多亞裔因為疫情導致精神疾病和失業,「但比起殺死上百萬人的新冠病毒,亞裔最害怕的還是種族歧視。」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紐約秋園丘高中生 校門口中7彈身亡
貝賽入室搶劫 老婦雙手被捆
法拉盛KTV門口搶劫多 專盯戴名表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