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培育跨域海洋科技人才

政府積極推動綠能政策,離岸風電是臺灣發展重點項目。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校長許泰文指出,離岸風電涉及多項專業知識和技術,人才需求熱度持續增溫,海大不論在師資、環境、軟硬體設備等各方面,海洋專業教育都是最完備的,將持續提供研究結果,以及實務經驗,作為國家相關政策制定最有力的支持,並培育跨領域海洋科技人才推動綠能科技產業。

根據國際工程顧問公司4C Offshore在二○一四年針對全球「二十三年平均風速觀測」的研究,全世界風力最強的離岸風場,有八十%在臺灣海峽,每年有八個月可以大量發電。

臺灣離岸風電計畫分為示範獎勵、潛力場址、區塊開發三個階段,經濟部近期公告「離岸風電區塊開發容量分配作業要點」,正式定案選商規則,區塊開發從二○二六至二○三五年將釋出十五GW。

因臺灣是亞洲最早發展離岸風電的國家,許泰文校長表示,需要在前兩階段扎實地學習功夫,透過大數據快速掌握時間,以縮短施工的週期,學習短期內完成風機建造的關鍵技術,藉此避開波高大於五米的浪潮,還需透過多方面環境的調查,研究候鳥、白海豚等生態資料以及對風機有影響的高溼、高鹽和高風速等水文資料,並蒐集颱風、地震及暴潮巨浪的氣候資料,建立獨有的資料庫,設定適合亞洲天候、地形地貌的設計條件。

離岸風電計畫的第三階段,是最為重要的「在地化、國產化」階段,許校長說道:「前兩階段的寶貴經驗像是『熱身』(Warmup),接下來就是去『實踐』(Practice)。」藉機奠定基礎,培養實力向亞洲、國際發展。

由淺海往深海移動是第三階段的特性之一,雖然,臺灣擁有絕佳的風場,但,比起北海或波羅的海開發面積有限,因此,需往深海區域開發,海大已和研究深海風力發電機的德國漢諾威大學合作逾12年,希望隨著科技的發展,風力發電機的效率能夠增倍,藉此縮小所需的開發面積。

在地化暨國產化方面,以航道劃設工程為例,海大專家團隊由校長領軍整合各領域專業人才,配合經濟部的發展政策,偕同航港局執行,在兼顧能源發展的情況下確保航行的安全,結合大氣風場、海洋物理、海事工程、航運及漁業等多項專業,透過理論基礎和實務經驗解決一道道課題,同時,為國家培育跨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