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觀論》臺灣宮廟軍事化的多方位分析 /魯云湘

魯云湘(自由撰寫者)

近期的臺灣社會有這麼一個受到大眾討論的話題,即國防部提出戰時策略:「將彈藥庫設於臺灣各地的宮廟之內。」不論是從戰略、法律與道德上的考量或爭議、以及廟方與民眾的反應,都值得深入瞭解。但在此之前,可先以就國家安全及兩岸關係,來探討此事是否將造成影響。

首先,以國家安全層面影響而言,將彈藥庫設於宮廟,或將被視為合法的軍事目標,從而增加週遭居民的風險,並且對其生命財產造成安全威脅,尤其是當國家遭遇武裝衝突,或有敵對行為的情況下。且此舉可能違反《日內瓦公約》,因為其中條文提到:宗教場所不應被用於軍事目的。這對於目前在國際社會中積極遵守並配合國際法的臺北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政策。

其次,就兩岸關係的視角分析,對民眾生活、文化信仰中心的設施採取軍事化的做法,先不論是否造成兩岸民眾的恐慌與不安,畢竟此舉會讓人聯想到加薩在哈瑪斯的治理下,醫院、學校等本不該成為軍事用途的建築,都成為了以色列攻擊的目標。因此,兩岸關係本來就已經處於緊張狀態的背景下,此政策倘若實行,對於雙方民眾的信任只會持續下降,減少和平解決的可能性。

但就軍事戰略角度來看,將彈藥庫設於宮廟內,可提高戰時彈藥供應靈活性和分散風險的考量。利用宮廟作為民眾聚集活動的特性,可增加敵方情報收集的難度。即便將非戰鬥區域變成一個潛在的軍事目標,但戰爭的目標在於贏得最終的勝利,在不考量國際法及人道主義的情況下,此策略可以視為一種可行方案。

若將國際法及人道主義考慮進去,便會存在極大的法律與道德爭議問題,如前述所提,非戰鬥區域不應被用於軍事目的。再者,宮廟作為民眾聚集地,如果平時發生任何意外(例如,彈藥看管不佳,遭賊人盜竊販賣),是否對民眾的生命安全及增加社會治安的風險?況且,基層本就人力資源不足的國防部,還需要規劃額外人力站崗站哨看管彈藥,是否有些多此一舉呢?

國防部的策略,在戰略上可能具有合理性,並提供部份的優勢。但伴隨著法律、道德、安全和兩岸關係的複雜環境下。實施此策略時,需權衡並審慎考量各項因素,以確保符合國際法的規範,也能維護民眾的安全和兩岸的穩定。

國防部後續已出面澄清,並強調這項計劃僅為演練性質,並未實質放置彈藥。雖然顯示出臺北在社會公眾反應後,採取必要的回應措施。只不過,若能在事前便將上述的種種因素考量進去,而不是以試水溫、帶風向的冒險博弈態度來規劃。相信社會大眾不會產生過度的解讀,並影響到現任政府及軍方的形象。(照片示意圖,本報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