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堯舜」:朝鮮世宗大王的當代意義
文:龐浩賢(香港人,歷史學碩士。期望在亂世中以探究真理。)
簡介
近年韓國國力不斷提升,「韓流」更是席捲全球,韓國的文化、歷史受到各界的關注。不少韓國的劇集及電影均以歷史人物作為題材,其中包括了李氏朝鮮第四位君主世宗。世宗大王是李氏朝鮮最重要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李氏朝鮮的統治基礎,在制定朝鮮官制、推廣儒家文教典章等方面成就超然。而世宗最重要的貢獻,正是下令修定《訓民正音》(即韓文) ,使韓國社會能夠擁有一套獨立的語言文字糸統,影響着後世的韓國發展。因此,世宗大王亦被後世的文人稱譽為「海東堯舜」。
李氏朝鮮世宗生平
世宗(조선세종),李氏朝鮮的第四代國王,名諱李祹,字元正,廟號世宗,明朝賜諡號「莊憲」,朝鮮加諡曰「莊憲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大王」,公元1418年至1450年在位,別稱「海東堯舜」,1450年世宗去世,原本葬於京畿道廣州獻陵,1468年移葬驪州城山英陵。
朝鮮世宗功積彪炳,包括在軍事方面平定北方女真族入侵,在外交方面與日本、明朝維持良好關係;在農業方面監督寫成《農事直說》這朝鮮第一部農書,記錄了種植、收穫、播種和土壤處理等農業技術;在科技發展方面重用蔣英實等人研製出水表、自擊漏、渾天儀、日晷,以及於1442年發明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個雨量計等;在文教方面包括製造《訓民正音》、建集賢殿推祟儒學及儒家思想的應用等等。
世宗與「海東堯舜」之稱號
根據古籍文獻,一批後世朝鮮文化人所著的古籍當中均以海東堯舜形容世宗,包括李恒福所著的《知退堂集卷》,當中形容世宗:「世宗每日四夜求衣。平明受朝。次視事。次論對。次經筵。雖盛暑極寒。未嘗小懈。勵精求治。終始如一。故東北賓服。境內晏然。時稱海東堯舜云。」李頤命著的《玉堂古事》則形容「敦睦九族。友愛二兄。人無間言。東北賓服。境內晏然。時稱海東堯舜云」;朴祥的《訥齋先生集卷》也曾言「健陵之孫太宗子。赫赫海東堯舜尊訏謨。」
「堯舜」與「海東堯舜」的文化意涵
以「堯舜」形容世宗背後是包涵着儒家思想。學者楊儒賓指出「堯舜」這個文化形象自漢代儒家獨尊以來,一直被儒家學者用作指導歷朝歷代君王的「典範」(Role Model),儒家歷代學者皆認為「堯舜」是仁政、德冶的最佳示範,亦是儒家所追求的「大同社會」的時期,楊儒生指:「儒家的理想天子是堯舜,其政權産生的方式是禪讓政權,其政權的基礎是倫理格局。」楊指出歷代儒家學者皆視堯舜為中華文明的開端,王權制度的啓蒙,故此,儒家學者希望及要求歷代君主皆以「堯舜」為施政目標,而「堯舜」在中國傳統儒學政治中象徵「聖王」的君主最高標準的「文化符號」,可見以「堯舜」稱呼世宗代表着認為他是施政符合儒家「最高標準」。
同時,「海東堯舜」這個稱謂亦象徵着朝鮮自主意識的提升,在古代韓國一直奉中國為「上國」,認為在文化、制度等方面較其先進,韓國歷朝以來都不斷地努力學習中國各方面。而至李氏朝鮮開國,更對中國明朝實行「事大主義」,對中國稱臣立貢,緊守藩屬的責任和義務,就如韓國史學者范永聰所指:「明代的中韓關係素來被學者認為是朝貢關係的典範例子。」。故此以中國聖王最高標準「堯舜」稱其國君主世宗,表示朝鮮(海東)亦有君王能與宗主國中國的君王「媲美」,突顯韓國民族歷史中輝煌而具象徵性的時期。
世宗大王的當代形象
世宗大王是當代韓國重要的「民族符號」,象徵大韓民族的光榮歷史,不少節日、地方、機構等甚至流行文化及軍艦皆以世宗命名,可見世宗的形象深入民心,包括韓幣一萬元的「世宗大王圖像」、把世宗的陽曆生日5月15日被定作「教師節」,記念其創造韓文的「功蹟」、建立「世宗市」(特別自治市),位於忠清南道的燕岐郡與公州市交界。盧武鉉執政期間所制定的新首都城市,後被李明博政府質疑而拖延及改為雙首都;又有命名「世宗路」(首爾市鐘路一街光化門旁)及「世宗大王級驅逐艦」(韓國海軍第三階段開發研製的新型驅逐,2007 年中下水,於2008 年底開始服役。),另外建有「世宗文化館」世宗故事館(首爾特別市鍾路區世宗大路地下175)及「世宗大學校」(1948年成立,位於首爾市廣津區)。而世宗大王亦成為不少韓劇及電影的題材,包括《大王世宗》(2009)、《樹大根深》(2011)、《王的文字》(2019)等竽。
當代韓國社會對世宗大王的評價
當代社會對世宗大王的評價相當正面;例如台灣學者王永一形容:「韓國人認為世宗大王對國家作出的巨大貢獻超乎古人,認定世宗大王是朝鮮王朝中是為最傑出的國王之一.........可見世宗大王在韓國人心目中的極重要地位。」韓國觀光公社網站世宗故事館條目則指:「世宗在位(1418~1450)創制韓文,留下科學、文化藝術與軍事政策等大韓民國歷史上最燦爛的偉績」、扈貞煥亦指:「世宗大王無疑地是所有韓國人心目中最為尊敬的君主,因為他對民族的影響是跨領域及超越時代的。」等,可見世宗大王在現代韓國社會的祟高地位。
而最能反映當代韓國人意識中的世宗形象,便是韓劇《樹大根深》的名稱含意:「根深之木,風亦不扤,有灼其華,有蕡其實。〈扤,五忽切,動也。灼,職略切。華,盛貌。華,俗作花。蕡,浮雲切,實之盛也。〉源遠之水,旱亦不竭,流斯為川,于海必達。〈竭,其謁切,盡也。〉」,把世宗視作韓國文化文明的「偉大基石」。
世宗大王的當代形象與韓國民族主義
2009年,世宗大王銅像正式矗立於光化門廣場,韓國觀光公社網站上指出,立世宗大王的銅像是因為「世宗大王為韓國知名的民族英雄......藉此建立民族自尊,向全世界發揚韓民族的優越性。」事實上,本來光化門廣場上只有韓國李舜臣的銅像。二十世紀初,韓國受盡內憂外患,光化門廣場的李舜臣雕塑就代表著韓國六十到七十年代文化民族主義建構的第一波。而世宗大王銅像的設立,象徵着韓國社會意圖借用世宗的歷史,加強韓國民族主義意識。而世宗對於當代韓國民族主義的歷史意義在於:改變以往認為韓國的文化和歷史只為依附「中華文化圈」、以中國為中心的歷史形象和呈現韓國歷史文化的獨特性。
擺脫韓國歷史和文化從屬於中華的歷史形象
韓國與中國自古關係緊密,受中華文化影響甚深。近代韓國民族意識興起,對以往深受中華文化、「漢字文化圈」影響的一段歷史感到不安,擔憂因此而「矮化」韓國民族的身份地位,因此,近代韓國民族主義者均着力於彰顯韓國歷史和文化裡獨特而輝煌的一面。例如在韓國歷史論述闡述韓國民族起源的敘述中,強調韓國文化具有與中國無關的獨立起源、在關於韓國瓷器史的描述中,也盡量強化韓國瓷器工藝的獨立起源等。而世宗作為創立韓文的人,正好可打破韓國自古以來只是從屬於漢字文化圈的歷史論述,進而建構韓國社會在歷史上具有獨立文明的一面。
展現韓國歷史和文化的獨立輝煌歷史形象
當把世宗大王建立為擺脫漢字文化圈的代表,其次就是要建構韓國為一獨立文明,強調韓國族自身民族意識。據Benedict Anderson於其著作《想像的共同體》中指出,「現代民族共同體的構成是依靠相像而成.....同體的成員可能永遠不會面對面認識每一個其他成員。然而,他們卻可能有相似的利益,或者識別他們自己為相同民族的一份子」。世宗大王正是韓民族之間共同可依靠的共同體,原因在於世宗大王的歷史,有助建構出「韓民族」的身份認同意識。由此而見,國族的歷史對建構一民族的用處及重要,正如Benedict Anderson亦表示「『歷史』為『國族』填補了過去與現在之間的鴻溝;藉由一套經過獨特安排的『歷史』,國族才能將其自身投射於『渺遠的過去』,並引向『無邊無際的未來』」。
故此,世宗大王正可作為韓民族在思想上一個共同的想像和倚托,而將其構建成韓國歷史上民族的英雄,有助於塑造韓國民族主民族思想。有如塑造李舜臣將軍為韓國戰爭歷史上的民族英雄般。把世宗大王建構為韓國文化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形象,從而豐富韓國文化歷史獨立的歷史論述和形象,宣示韓國不再是中國歷史敘事中的附庸小國。
延伸閱讀
在普亭的盤算下,俄烏危機變得像是「烏東版823砲戰」
從拉美看台灣修憲:智利修憲迫獨裁者還政於民,蔡英文卻「換位置就換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