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炎止痛藥」急救頭痛喉嚨痛?「4類高風險族群」亂吃恐傷腎

隨著COVID-19疫情因Omicron變種病毒而趨於流感化,大量居家照護指引的文章充斥坊間,居家常備藥中,能夠舒緩頭痛、喉嚨痛及肌肉酸痛等感冒症狀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成為近期搶手藥品。




NSAIDs類藥品常用於緩解牙痛、經痛或關節炎等各種疼痛發炎症狀,藥害基金會提醒,這類藥物會引發的不良反應,除了常見的腸胃不適或水腫,也有比較嚴重的狀況,例如急性腎損傷或嚴重皮膚不良反應。根據近年統計,NSAIDs類藥品亦是藥害排行榜的常客,其中雙氯芬酸(diclofenac)及布洛芬(ibuprofen)是常見的致害藥品。



NSAIDs類藥品引起急性腎損傷

藥害救濟基金會曾接到一件布洛芬(ibuprofen)引起急性腎損傷案例:70多歲陳先生本身有心律不整及心衰竭等病史,因為急性咽喉炎就醫,處方有包括ibuprofen、抗組織胺等藥品治療,服用數日後,陸續出現下肢水腫、小便量減少、體重增加及蛋白尿等症狀,診斷懷疑是ibuprofen引起的急性間質性腎炎。

NSAIDs類藥品引起腎損傷的原因可分為2種,一種是因過敏反應引發,這種情形較為少見(發生率小於1%),症狀常伴隨有發燒或皮膚紅疹;另一種較常見原因是NSAIDs類藥品會減少腎臟血流供應,使腎臟過濾廢物的功能降低,長期下來會提高腎損傷的風險。

根據研究發現,使用NSAIDs類藥品,引起腎損傷事件的發生率約為1~5%,用藥期間急性腎損傷發生的風險提高近2倍。其中,高齡者或有心衰竭、腎臟病史的患者等,使用NSAIDs類藥品引起急性腎損傷的風險又比一般人更高。

案例中的陳先生,因對藥品過敏引發少見的急性間質性腎炎,而申請藥害救濟;本身亦有高齡及心衰竭病史等高風險因子,可能加重腎損傷。



4類高風險族群應主動告知病史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在使用NSAIDs類藥品前,應主動告知醫師或藥師自身病史及正在使用的藥品,並仔細了解用藥注意事項。以下4大類民眾為用藥後可能會提高腎損傷的高風險族群,應謹慎留意相關不良反應:

  • 高齡長者。

  • 慢性腎臟病人:NSAIDs用藥不當,會使中重度腎臟病人提早進入洗腎階段。

  • 體液容積不足:大量的嘔吐、腹瀉或利尿;有心衰竭、肝硬化、腎病症候群等疾病。

  • 目前有服用利尿劑、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 、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ARB)等降血壓藥。



護「腎」用藥:低劑量、短期使用

為了守護腎臟健康,使用NSAIDs類藥品前應諮詢專業人員,詳閱使用說明,並按醫師或藥師指示服用,原則上是「低劑量、短期使用」為主。若是用藥後疼痛超過10天或發燒超過3天仍未緩解,建議盡速就醫。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服用NSAIDs類藥品期間,應補充足夠水分,1天應喝6到8杯水(約莫2000毫升),且勿飲酒。如果出現尿量減少、下肢水腫、疲倦、食慾不振,甚至呼吸急促等症狀,應提高警覺,有可能是腎損傷前兆,儘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