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態都市中重建對話與連結的白盒子

文.林怡妏  圖.理善藝聚空間

 

波蘭社會學家奇蒙格.鮑曼以「流動現代性」來描繪後現代的社會。「現代都市是液態流動的」,每天面對海量的碎片化資訊,數以百計的流動關係,迎面而來、擦肩而過,短暫連結後隨時斷線,時間與生活都是易碎的,一切堅固的終將煙消雲散。但有沒有可能,在都市中有一個空間能重組這些碎片,能重構人際紐帶,深化每一場對話,讓每一次的聚集與連結延續,讓思想與意念擴散。

 

「理善藝聚空間」於9月15日正式開幕,坐落生氣盎然的台北市中正區,這個白盒子恰成不斷變動、解離的都市中,發展出足夠時空開啟對話、深化關係的空間。

 

空間主理人戴衣薰表示:「空間識別由理善的英文字母L所組成的對話框,透過各領域職人與議題將在這個第三方藝文平台,互相交流、碰撞整合出全新的內容與民眾對話進而產生共鳴。藝聚空間是以『聚』為核心傳遞創造自由對話的場域。同時我們將藝術與社會回饋結合,每檔展售所得固定提撥5%給相對應的公益團體,攜手為慈善儲蓄,以CSR in Art建立善循環。」

 

「本次議題討論環境永續,回饋對象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支持其提倡的透明足跡計畫,回應安娜所說『你的每一筆消費,都是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透過觀者的共鳴響應支持藝術同時做公益。」

 

做為理周集團嶄新的美學空間,開幕首展以《42.195 Eco-manner》為名,借用了馬拉松42.195公里義無反顧的意象,傳遞理善藝聚空間永續經營的理念,邀請到極限馬拉松跑者,質物霽畫創辦人李霽、山林間的聲音演奏者陳沛元、纖維藝術家鄭安利、生態觀察者彭禹慈四位藝術家參展,以不同維度與形式重新解構對永續議題的回應,並透過五感的沉浸式體驗,打開人與環境的連結。

 

當日,藝文界人士會聚,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林平分享與藝術銀行的藝企交流,鼓勵展出藝術家,琢樸藝術中心王色瓊、東之畫廊蕭俊富、順天藝術中心黃冠穎等前輩與藝文好友特從北中南到場支持,藏家更透過行動給予肯定,李霽大型裝置作品Merge與水晶陣系列作品皆蒙收藏。

 

永續入題,李霽的作品群以廢棄耗材、各式異材質,組構出與自然生態為伍的藝術作品;彭禹慈的大小型畫作中,可見獨特的碎筆筆觸,試圖拆解結構,再堆疊出秩序;鄭安利的系列纖維創作中,透過舊有織物及物件的解構與重組,紀錄生活的微小片段,三位藝術家作品呈現方式各異,卻持有相似之處:即碎裂本身不代表消極,在一切碎裂的基礎之上,永遠都有可能重新建構、再創造。

 

永續除了物質循環,還包括進入群眾生活與感受的精神循環。為此,理善藝聚空間於開幕首展中邀請到遊走在即興、演奏、編曲、聲響創作間的靈性演奏家陳沛元,透過水晶缽、澳洲木管、當代手碟與三昧琴帶來充滿療癒的聽覺饗宴。

 

永續的切面不僅如此,理善國際關懷協會理事長許洛婕同為理財周刊總經理與台北藝術產經執行長柯人鳳更是透過永續觀點提出資產配置與產經結合的觀點現場交流。「永續-作品-資產管理」,怎麼樣的消費與管理可以讓自身資產延伸,同時達到藝術家與作品的延續。建立起良好的價值觀,以利執行,才算落實真正的永續。

 

城市欲望伏流湧動,一切分崩離析的,在理善藝聚空間都能找到重構的契機,從一場對話開始,建立人與他者、與藝術以及生活的連結。

 

 

▊理周集團總裁洪寶山(右)致詞。

 

 

理財周刊1152期更多精采文章:

◎發行人語>鷹謀2024

◎封面故事>植物新藥大突破 康力生技植物新藥赴美掛牌

◎理財我最大-寶山會客室>迎戰肺癌新國病 LDCT補助篩檢起跑!

◎理善大家來>善愛嘉年華 貿協永續影響力

◎藝饗新視界>液態都市中重建對話與連結的白盒子

◎地方巡禮>2022國家卓越建設獎花蓮獲7項大獎

◎房市觀察>2022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劃設計類卓越獎得獎作品

◎特別企劃>美國發禁令 轉單商機送暖

◎新聞熱線>富市臺中新好地政!蛻變維新的臺中城市開發

◎新聞熱線>「上城若水」魅力總價入主台北市中心

◎新聞熱線>秋天來福隆賞芒泡溫泉  必吃海鮮漁夫飯

◎新聞熱線>「定泰臻翫」隔震器 NASA指名採用

◎全球理財觀>鮑爾化身強鷹派 明年別想降息

◎高齡金融>看見失智症家屬的身心健康與勞動問題

◎AI智能交易>交易與釣魚

◎ETF資產增長術>陸股基期相對偏低 有望吸引資金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