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轉型被忽視的重要拼圖:只佔總政府公共採購金額0.6%的「綠色採購」

文:George

從電視放映瘦弱的北極熊在海面上游泳,卻遲遲找不到一塊浮冰開始,北極熊找不到家,成了全球暖化的一大悲歌;氣候變遷也從一個科學家研究的主題,成了世界各國政府乃至全民重視的議題。

面對氣候變遷,「淨零」已在今年成為台灣公部門與產業界最熱門的話題,但到底淨零的定義為何?國際間普遍認為,在特定時間內,「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去「人為溫室氣體移除量」等於零,即可稱為達到淨零排放。(註:所謂移除,指的是植樹造林、碳捕捉、碳封存等技術)

在世界對抗氣候變遷的浪潮中,台灣也亦步亦趨跟緊腳步,以今(2022)年3月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為例,設定2050年淨零排放的核心目標,推動能源、產業、生活、社會四大轉型策略,以期能夠階段性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

前述策略主要聚焦於關鍵領域技術的研究與創新,例如建築設計、運具電氣化、工業製程、負碳技術研發等,然而,有一個領域容易被大眾忽視、卻又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推進力,理應被納入淨零排放路徑中,那就是「政府公共採購」。

公共採購為何重要?

公共採購,指的是政府向民間企業購買所需的產品或服務,雖然距離民眾稍微有點遙遠,但其份額與影響力相當龐大,以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統計數據為例,政府平均將國內生產總額(GDP)的13%至20%運用於公共採購,顯見公共採購對於經濟成長與促進公私部門的共榮,至關重要。

而在台灣,公共採購是一股龐大的金流,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相關資料顯示,2020年各機關採購總金額達到1兆7817億元,這個金額甚至不包含向中油採購原油天然氣等約4000億元,這股龐大的購買力對於企業界乃至於國內經濟體的發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若能納入淨零排放路徑中,自然能讓這條轉型之路走得更順遂一些。

公共採購與永續

回首過往,台灣早在公共採購程序加入一些「環境保護」的要素,比如在《政府採購法》第 96 條中,納入政府機構得優先採購環保產品之相關規定,授權政府可以在招標過程中,優先選用具有環保標章(或同等效能)的產品,而在實際執行面,也於「機關綠色採購績效評核作業評分方法」列出指定採購項目清單,鼓勵各級政府機關優先採購具節能、省水、綠建材、或環保標章的產品。

追蹤其執行成效,環保署統計資料顯示,2002年綠色採購總額為26.3億元,到了2020年,綠色採購總額成長至101.1億,單看接近四倍的成長幅度,或許會認為綠色採購的成效頗佳?然而,相較於前述1兆7817億元的總採購金額,綠色採購僅僅佔了0.6%,揭示綠色採購仍有許多值得推進與努力之處。

究竟台灣在推行公共採購時,何處尚待突破呢?

在傳統的採購模式之下,政府付錢後即擁有產品的「所有權」,產品因折舊或難以使用時,通常依法報廢處理之,這種依循舊式線性經濟(消費後即廢棄)的採購模式,在採購金額日益增加的趨勢下,導致更大量的環境汙染與資源浪費問題。再者,由於產品所有權掌握在政府機關手上,使得販售產品「使用權」的新興產品難有發揮的空間,此時,導入循環經濟思維將有助於帶來新的契機。

歐盟新思維的啟發

蘊含循環經濟的新興採購思維正在歐洲逐步推展,以歐盟為例,歐盟平均花費1.8兆歐元於政府採購,相當於歐盟GDP的14%,因此他們也相當重視綠色採購的推動。

早年歐盟將綠色採購定義為「在功能相等的產品之間,政府應採購整個生命週期中對環境衝擊較小的產品與服務」,發展至今,歐盟則更加提倡將循環經濟原則納入政府採購準則中(暫且稱之為永續採購),認為若能把資源盡量保留在經濟體內,將有助於打造永續、低碳、高效且具競爭力的經濟市場。

在制度面,歐盟發展出一套綠色公共採購標準(Green Public Procurement Criteria,下文簡稱GPP標準),GPP標準旨在促進歐盟各機構的公開招標項目符合綠色精神,並且也在成本考量、環境績效、市場可用性等三面向之間,達成良好平衡,GPP標準涵蓋的產品認證包含:清潔產品與服務、電力、家具、紡織品、影印設備與耗材等。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GPP標準也與時俱進,例如2020年新增「數據中心、伺服器機房和雲端服務」相關標準,以因應漸趨複雜的政府招標內容。

而在系統面,歐盟提倡一種採購產品「使用權」的新興作法,在這類型的契約中,政府採購的是產品的使用權,而作為產品供應商的民間企業除了提供產品本身,也提供設備維修與更換的服務,產品不堪使用後,可由供應商回收產品,並自行透過再利用、再製造等技術循環利用。

用公共採購的力量為淨零轉型加值

永續採購並非套用一個單一的僵化模式,而是讓政府採購更有利於物質循環再利用,例如共享、租賃、維修與翻新等新型商業模式。運用永續採購,表示政府不只考慮到產品在招標採購當下的性能、價格、與環境面的表現,也重視產品在使用過程甚至是廢棄後對環境與人體的影響。

從綠色採購到永續採購,甚至未來也許會出現的「淨零採購」,無論用詞如何改變,若能透過社會中隱性消費巨擘——政府——的強大購買力,重新思索何謂符合淨零排放的採購原則,選擇更加永續的產品與服務,相信能為淨零轉型做出重大貢獻。

延伸閱讀
時代力量路線困境、柯文哲民眾黨沒有未來,台灣的第三勢力何去何從?
超商、清潔隊全台收機不間斷,國人手機回收率仍落後國際,問題出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