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天體物理挑戰重重 華裔學者10年不悔

新冠疫情近兩年來重創各行業,學術研究人員的工作與生活也深受影響,而美中競爭更讓華裔學者面臨更大挑戰,部分較為敏感專業的工作者不得不因應環境變化,調整心態或未來計畫。

賓夕法尼亞大學物理系的博士生朱寧渢今年冬季即將畢業,他身為該校Simons Observatory團隊天體望遠鏡Large Aperture Telescope Receiver(LATR)的主要設計者和負責人,近十年來刻苦潛心研究,「我從大學開始就非常憧憬科研生活,但真正進入研究領域後就要少一些天馬行空的幻想,多一些腳踏實地的計畫。」

五年多來實驗室幾乎成為朱寧渢第二個家,每天解決大大小小的工程問題,包括設計超低溫實驗容器、研究制冷機和探測器之間的熱傳導、解決電磁干擾屏蔽等問題,很多看似與我們日常生活很遙遠的內容,都是他日夜思考的事,「是真正在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從科學角度說,探測宇宙歷史能幫助我們更好了解微觀世界,基礎物理研究和突破也能促進應用物理的發展;而從技術角度看,我們設計和驗收的實驗儀器有實際應用價值」,學術研究及實際應用密不可分,且相輔相成,這也是鼓勵他不斷前進的動力。

當然研究過程也面臨各樣挑戰,包括新冠疫情等不可控因素導致的計畫延遲,略為宏大的科研目標與現有儀器的差距也製造出很多設計難題,此外儀器設計與製造需要與很多製造商接洽,凡此種種,除了考驗他的研究技能,也要求團隊需要有良好的溝通、管理和靈活調整的能力,加之近幾年美中競爭讓整個學術環境「好似蒙上一層霧」,難免也會給他和團隊帶來無形的壓力。

朱寧渢從高中開始就對數學、物理和歷史有濃厚興趣,本科期間在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和數學雙學位,也因此參與了南極望遠鏡超低溫實驗儀器的設計和維護,並參加Argonne國家實驗室的相關項目,明確了如今的研究方向。

「每天的生活基本以讀文獻、追蹤相關領域的新發現、做模型、設計圖紙、採集數據、檢查實驗儀器的運轉等環節組成」,朱寧渢希望能利用在美十年來累積的經驗,繼續在實驗物理儀器的開發中發光發熱。

該領域對科研、語言、管理、溝通等要求之高是一般學生難以想像的,現階段新冠疫情的反覆、部分政策的變化等也讓像朱寧渢這樣在學術道路上追求夢想的人,不得不面對更多挑戰和不確定性,但他表示「雖說科研不易,也很難確保自己能憑藉一腔熱血貫徹始終,但日常微小可見的成果累積起來,也能成為一幅藍圖,帶著我們往前走。」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新冠海嘯 美1秒鐘3人染疫…加州破500萬例 全美第一
25歲亞裔男擬刺殺拜登 「狙擊名單」包括佛奇等官員
太浩湖面雪逾6呎 創50年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