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雲」會是雲計算的下一個戰場嗎?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ToB行業頭條」(ID:wwwqifu),作者:馮海陽,編輯:不萌,36氪經授權發佈。

從前些年開始,有一群人就把混合雲定為雲計算最後的模樣,百年巨頭「IBM」就是其中一員。

2018年,IBM宣佈以334億美元收購雲計算開源軟件提供商紅帽,決心轉向雲計算和人工智能,成為開放式混合雲的推動者。

隨後又在今年10月8日,IBM宣佈將年營收190億美元的傳統技術服務業務剝離出去,以便更專注於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相關業務,徹底將未來壓在混合雲上。

除此之外,思科在今年初也宣佈以2.6億美元收購混合雲環境應用管理解決方案提供商CliQr,著力發展該賽道。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雲計算,以及國內的阿里雲、天翼雲、華為雲、UCloud等等,也早早入局。

看得出來,混合雲已經成眾多巨頭重要的發展戰略。混合雲會是雲計算下一個戰場嗎?如果是,這次又會是誰稱霸雲計算市場?

01 從過渡品到被看好,勵志典型混合雲

混合雲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孩子,從誕生那一剎那,人們更多將它定義為向公有雲的過渡產品。

然而隨著一些大型企業向公有雲遷徙,監管障礙、數據安全問題、對傳統應用程序的依賴以及異常數據集等問題,成為企業數據遷移到公有雲的最大障礙。

而轉過頭來選擇私有雲的話,企業還需要獨自進行內部私有雲中的配置、部署、監控和設備保護等工作。此外他們還需要購買和運行用來管理,監控和保護雲環境的軟件,整體運維費用將成為一句不小的開銷。

於是在經過一番考量之下,一些大型企業選擇了擁有部分公有雲與私有雲特性的過渡產品——混合雲。

不用不知道,一用嚇一跳。隨著這些大型企業的深入使用,他們發現混合雲模式完全可以滿足想要兼顧穩態業務與敏態業務的需求,並能在可控合規和整體建設成本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具體來看,混合雲在特定的場景下,可以發揮公有雲強大的彈性來用於計算、存儲等,但核心隱私性的數據,卻可以放到私有雲中處理,保障安全性。並將一些靈活性的定製化功能交由靈活性高的私有雲運行。

這就像是廚師做一道特色菜,把切菜、添柴、配置調料的流程交給幫廚,自己則操縱最核心的烹飪流程及秘製配方的處理。即滿足更高效的時間管理,有保證特色菜的秘密不外洩。

至於成本方面,混合雲雖然略高於公有雲,但與純粹私有雲所需的資金和維護成本對比,還是十分實惠。

2016年11月份,福布斯披露了他們針對全球302位企業高管所做的一項關於雲計算的調查。調查的結果顯示在企業市場,混合雲的場景將會越來越普遍。行業專家們也開始認定混合雲是雲計算的未來發展趨勢。

看到混合雲受到大型企業的熱捧,雲廠商們也開始按奈不住。

於是可以看到,在近兩年期間,AWS、微軟等雲廠商紛紛推出自家的混合雲Outposts、Azure Stack;國內的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廠商也分別推出Apsara Stack、黑石混合雲平台等產品。

與此同時,也刺激了一些雲計算初創企業在混合雲道路上加注的決心。

2020年10月23日,UCloud優刻得在上海的大會上,就發佈了混合雲2.0解決方案,以「開放API」的形式,開放智能資源管理平台、自動化網絡平台、全方位運維平台、融合UCloud公有雲產品;可「全面定製」機房、物理服務器、運維服務、雲安全方案。

02 改善痛點再進化,混合多雲被開啟

雖然各家雲廠商的加入競爭,讓混合雲市場看起勢不可擋。但從市場反饋的實際使用效果來看,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待處理。

根據ToB行業頭條瞭解,之前市場對混合雲實際應用不滿意的地方,主要分為五個方面:

1.管理不方便

在企業未採用混合雲之前,無論是使用傳統的IT基礎設施,還是用其他雲服務,大多只需管理一個環境,在系統監控、業務監控等方面都相對簡單。

採用混合雲之後,原來的一個環境變成多個環境,使用戶在監控方面的工作變得複雜,影響監控以及問題處理的效率,給運維增加難度。且如果多個環境系統是異構體,工作難度將會進一步增加。

2.多環境處理難一致

混合雲並非是單純將多個環境的資源堆砌在一起,用戶期望中的混合雲,是希望能夠打通公有雲和私有雲之間的數據通路,實現跨地域的IT基礎設施的管理和整合。就像實現多個環境的網絡連通問題等。

所以如何保證公有雲、私有雲以及用戶自己的基礎環境無縫銜接,保持用戶業務在多個環境之間的平滑遷移,以及用戶數據在多個環境的一致性,都需要進一步解決。

3.雲網隔離

雲網隔離是混合雲當下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對於用戶來說,雲計算資源與網絡計算資源的諸多操作是分離,兩者之間處於割裂狀態,讓使用者不得不同時關注多個平台的使用情況,大大增加了運維人員的工作量。

4.資源利用效率待提高

眾所周知,在當一環境下中部署應用時,資源的使用率統計、調整等都相對好整理,但是在使用混合雲後,多個環境導致資源使用相關的數據不易統一整理和調配。

所以如何讓用戶在公有雲、私有雲、原來的IT基礎設施等方面,讓資源利用率做到最大化,是混合雲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5.跨雲協同管理

根據目前市場上的推出的混合雲解決方案,基本上都侷限在單一雲廠商上,企業選擇的時候,只能選擇定製化的混合雲。

但是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並不願意做單選題。更希望是通過自身業務的需求,結合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商業思維,尋找更符合使用多公有雲與私有雲的集成方案,於是跨雲協同管理成為要解決的難題。

有問題,就解決問題。為了讓混合雲有更好的發展,行業內的人開始提出「混合多雲」的概念,打破「1+1」的固定模式,通過將多個雲聚集在一起,並提供工具來確保混合和多雲解決方案中各種服務之間的互相操作。

於是,容器技術被重視起來。

容器技術可以通過一個統一的方式去分發應用和應用負載,即寫一個Docker鏡像,並將應用程序進行統一打包分發的過程。

簡單來說,容器就像一個「普通話翻譯器」,把各家雲的「地方方言」翻譯成普通話,讓各家雲通過容器可以無障礙的溝通,最終實現數據打通等等,解決上述各類問題。

目前「容器雲」還在發展中,雖沒有完全成熟,但已經基本實現混合多雲,並可以確定的是,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混合多雲將成為雲計算的下一個戰場。

03 大廠角力爭未來,新貴能否勝舊王

即是戰場,便要分出個勝負。隨著混合多雲成為資本寵兒,雲計算市場的格局或許面臨重新洗牌,而這也意味著大廠新一輪角力開始。

天翼云:不出風頭的第一人

相比阿里雲這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天翼雲這個名字少有人能提及,但這並不影響他是目前國內混合雲「第一人」。

天翼雲作為天翼企業雲盤的IaaS基礎雲服務廠商,有著強大的基礎雲能力。且因為背靠中國電信這家國企,深受金融機構、政府機關、大型企業的信賴。

目前,天翼雲經過十年深耕,已形成2+31+X全國資源佈局。即內蒙和貴州兩個超大規模數據中心,31個大規模資源池以及2000+邊緣節點,成為了一朵無處不在的雲。

阿里云:舊時代的霸主

在國內混合雲的道路上,阿里雲起步很早,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與公共雲採用同一架構、同宗同源,也是國內首個大規模商用的全自研原生混合雲。

不僅如此,在服務端,阿里雲的混合雲解決方案已經覆蓋諸多金融機構、政府機關、大型企業,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據公開報導數據,阿里雲混合雲服務的大型政企客戶已超過500家,最大單點規模超過5000台,客戶範圍從早期聚焦政府、金融,逐步突破,在各行業遍地開花,近6年來的客戶數複合增長率高達168%,遠超行業的平均值23%。

加上在雲1.0時代,阿里雲在公有雲時代的強大勢力,在混合雲這片新戰場上,有很大的機率延續上個戰場的霸主地位。

華為云:憑技術分高下

華為雲,一個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奇快的技術型選手。

數據顯示,華為推出混合雲解決方案的時候是在2018年,彼時早有一大批廠商已經入局。然而在技術為王的時代,只要有積澱和底蘊,就可能迎來爆髮式生長,而華為雲就是典型的案例。

華為FusionBridge 混合雲解決方案,支持8 種統一服務,提供標準OpenStack API 接口,實現跨雲網絡自動互通、統一鏡像能力,提供統一資源視圖和服務目錄。目前在全球交付了4000多個項目。客戶包括國家電網、中國人壽、太平洋保險等大企業,實力十分雄厚。

騰訊云:埋頭苦幹的追逐者

在雲計算戰場上,騰訊雲只有都是那個默默發力,埋頭苦幹的追逐者,就像在公有雲市場,已經緊隨阿里雲之後,從未掉隊。

如今到了混合雲這片戰場,騰訊依舊如此,不聲不響的便已經是國內排名前五的廠商。

9月11日,在騰訊2020全球數字生態大會數據庫專場上,騰訊雲正式發佈面向混合雲的雲數據庫新品TDSQL一體機櫃,可讓企業在本地IDC環境下獲得與公有雲上一致的雲數據庫產品體驗。

UCloud優刻得:不容小覷的新貴

UCloud優刻得是日後混合雲戰場上一個特殊的存在,他不像天翼雲、移動雲一樣背靠國企,也不像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一樣不差錢。但作為科創板雲計算第一股,他在混合雲產品能力上並不比任何一個廠商差。

UCloud優刻得混合雲產品的主要優勢在於——無界,即幫助用戶實現私有雲與UCloud公有雲、其他雲平台與UCloud優刻得公有雲的高速互通,最終達到業務在多雲間靈活切換、平滑擴容的目的。

結合多年的海外運營經驗,UCloud優刻得可根據不同企業、不同業務場景的特定需求,從全球網絡互通、安全防護、服務快速響應等方面為客戶提供定製化的混合雲解決方案。看得出來,UCloud優刻得在混合雲這條道路上完全有競爭未來王者的實力。

烽火狼煙雖不見,冷鋒寒甲卻備全。可以預料的到,在即將全面開啟的混合雲戰場,競爭將會異常激烈,至於「新貴」和「舊王」誰會成為下一代領軍人物,還請拭目以待。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