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鵝口瘡 清潔消毒很重要


文:黃宣蓉 台北長庚紀念醫院新生兒科兼任主治醫師


鵝口瘡為嬰幼兒常見的口腔內病症,是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在口腔黏膜所引起的病灶,並且好發於六個月內的嬰兒(出生四週大為尖峰期)。新生兒的鵝口瘡,大部分是因出生經過產道,接觸到媽媽陰道附近的念珠菌而感染。其他也會因免疫力低抵抗力差,如長期使用抗生素、類固醇藥物、後天免疫力低下的嬰幼兒、奶瓶奶嘴消毒不完全、媽媽乳頭不潔、餵奶者手指不潔導致感染。


症狀

鵝口瘡初期會在口腔內發現一些小白點,外觀看起來就像鵝口一樣,這些小白點不痛不癢,但是沒辦法去除,而且數量會慢慢增多,如果不去管它,白點會逐漸融合成較大的水泡,這些水泡較周圍正常的黏膜凸起,最後會形成一大片白色的膜狀物。

除了有些罹患鵝口瘡的寶寶會出現不肯吃奶的現象之外,輕微的鵝口瘡一般來說不會造成生活上的影響,但是如果患者的免疫力太低,鵝口瘡就會變得嚴重,進而使這些白色的水泡往口腔深處蔓延,包括咽喉、食道、氣管、肺部和腸道,都有可能遭到白色念珠菌的入侵,可能導致患者產生嘔吐、吞嚥困難、聲音沙啞和呼吸困難等等症狀。如果白色念珠菌不幸入侵到血液之中,則會引發敗血症或腦膜炎這些比較嚴重的併發症。


治療

鵝口瘡的治療是使用抗黴菌藥物,如滅菌靈(Mycostatin Nystatin)。此抗黴菌藥物為粉劑,以棉花棒沾藥物
塗抹口腔。一天四次。餵藥之前,紗布巾沾開水清潔寶寶口腔後使用。


注意事項

由於鵝口瘡和奶垢在外觀上非常相似,因此容易被混淆,如果發現寶寶口腔內的奶垢難以去除,千萬不要想硬把它弄掉,因為那可能是鵝口瘡,硬性去除的話可能會導致寶寶受傷流血。

此外為了避免寶寶感染白色念珠菌,父母在餵奶前應該要把雙手洗乾淨,會接觸到寶寶嘴巴的器具也應該事先消毒,像是奶嘴或奶瓶等等。如果寶寶不幸出現鵝口瘡,經過上述的治療方法都無效的話,就必須求助小兒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治療了。



■  原文出處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