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時八成以上糖廍位於台南 《匠人魂》紀錄台南黑糖製糖師

中華文化總會製作《匠人魂》系列影集,最新一集影片《匠人魂》紀錄匠人之家張錫斌、張玥騰兩代製糖師,傳承古法熬製手工柴燒黑糖的故事。

中華文化總會製作《匠人魂》系列影集,最新一集影片—「手作記憶的黑糖」拍攝團隊前進台南關山南化水庫,紀錄匠人之家張錫斌、張玥騰兩代製糖師,傳承古法熬製手工柴燒黑糖的故事。該片即日起於YouTube頻道上線,今(20)日並於台南市美術館舉辦影片發布記者會,台南市長黃偉哲、議員沈震東及製糖師張玥騰特地到場,邀請大家一起欣賞台南在地的甜蜜故事。

文總今日舉辦影片發佈記者會,副會長江春男強調,台灣的黑糖絕對不輸沖繩,黑糖藏著很多台灣的故事,謝謝張家父子把傳統黑糖的做法保存下來。江春男說,台灣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台灣人「認真打拚做到底」的精神,是台灣立足世界,被世界看見的關鍵,也一直是文總的重點工作。文總從2017年起製播《匠人魂》系列影片已歷經7年,很榮幸能為匠人們的身影和精神留下紀錄。

台南市長黃偉哲強調,台南是匠人的故鄉,多位人間國寶都出自台南,除感謝糖師張玥騰製作出高品質黑糖產品,並將傳統黑糖製糖文化保留傳承,也特別感謝中華文化總會製作《匠人魂》系列影集,致力傳承台灣的匠人故事,公私協力共同保存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

中華文化總會製作《匠人魂》系列影集「手作記憶的黑糖」於台南市美術館舉辦影片發布記者會。圖/台南市政府提供
中華文化總會製作《匠人魂》系列影集「手作記憶的黑糖」於台南市美術館舉辦影片發布記者會。圖/台南市政府提供

中華文化總會說明,台灣曾是蔗糖王國,十七世紀即外銷國際,清代時有八成以上糖廍位於台南,「台南甜」稱號其來有自。日治時期非經政府許可民間不得設立糖廍,但關山里位處隱蔽的山區,居民因此地利之便,種蔗之餘也暗自以簡易器具製糖,滿足民生所需,故事主角張錫斌在關山這個有製糖傳統的村落長大,見證台灣糖業興衰。

因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推行,1996年關山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擔任總幹事的張錫斌回溯村里往昔,發現過去村落長輩製造私糖所遺留下的榨汁齒輪,於是在村民的協助下,開始租地種蔗,嘗試手作黑糖,向村裡長輩請益,熬煮一鍋一鍋蔗汁,一步一步摸索製糖流程。經歷二十餘年不斷改良調整,張師傅終於做出童年記憶中的甜美黑糖。

黑糖農莊第二代張玥騰因心疼父母勞累,在25歲回到關山里幫忙。不僅跟著父親學習工序,同時要負責品牌經營,平時悉心培植甘蔗,製糖期間更是常常凌晨三點上工,一路工作到晚上七、八點。關山里的風土滋養了兩代製糖師,以友善農法種蔗,以柴燒古法煉糖,是他們共同的堅持,也用黑糖串連起一家人的互相扶持的情感,打造在地的品牌。

《匠人魂》系列影片至今累計製播49集,向世界傳遞台灣的匠人精神,影片即日起可於該會的Facebook、YouTube頻道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