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即將報到!帶你了解清明節的5大習俗

(示意圖/來源為Pixabay)

 

年度的清明連假即將來到!今年自4/4起至4/8共有五天連假,許多民眾會趁此機會帶著全家大小出外郊遊,或是與親戚長輩們一同掃墓祭祖。而除了出遊、掃墓外,還有許多自古以來會在清明節進行的傳統習俗,以下就列出五大清明節的重要習俗。

 

掃墓祭祖

 

此習俗包含了兩種儀式,即「培墓」與「掛紙」。「培墓」又稱墓祭、上墳,需要在清明節前將墳上的雜草清除乾淨,整理墳上的土,並且將墓碑上的字體修整清楚,避免模糊不清,可能影響家族運勢興旺。「掛紙」則又稱壓紙,意思便是要幫祖先蓋房修瓦,表明此仍是有後嗣祭拜的。掛紙時,會使用五色墓紙以二、三張為一疊,並用石頭壓在墓旁的后土(土地神)上即表示已經拜過了。

 

祭拜食俗

 

清明祭祖時總會準備相當豐盛的祭品,即「牲禮」,常見的牲禮為三牲,多半是雞、魚和豬肉,另外也會有粿類(紅龜粿、草仔粿等)、水煮蛋、潤餅等一同祭拜。祭拜完成後,長輩會將粿類分給小孩,象徵將家族的德善分出去

 

出門踏青

 

即便杜牧在《清明》中寫道:「清明時節雨紛紛」,但正值百花齊放的春季時節,許多家庭仍會攜家帶眷到郊外走走,感受大自然氛圍。這樣的傳統其實源自古時候,由於婦女鮮少有機會走出家門,因此便會利用此時帶著家中婦女們踏青,時至今日便形成全家出遊的傳統。

 

插柳戴柳

 

宋朝有句俗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說明了清明時插柳的用意。相傳由於柳樹的生命力旺盛,無論如何折枝種植都能存活,而此時正好是鬼怪好發的節日,因此人們便認為柳枝能夠防止鬼怪侵擾,便在祭祖後摘下柳條插在門上用以避邪,並沿襲至今。

 

頒賜新火

 

由於清明前正逢「寒食節」,在過去會在此節日熄滅舉國上下的火種,僅能食用冷食。而到了清明時,因為是一年之春之際,象徵著一年新火的開始,便會重新鑽木取火,並舉行盛大的賜火儀式,也因為此時會取用柳樹枝為材,又稱「柳之火」。到了現代,由於生活習慣與社會環境變遷,人們鮮少進行此習俗,只能留存於傳統文化中。

 

值得注意的是,掃墓時民眾多會燃燒紙錢,因此需要特別留意火燭,避免引發火災。而除了呼籲民眾盡可能地限制紙錢數量,以避免過度的空氣汙染之外,也切記澆熄餘燼並隨手帶走垃圾,才能讓大家在清明時節安全地慎終追遠,同時維護環境生態,讓傳統習俗能夠跟上時代的腳步與轉變。

★ 更多追蹤報導

清明掃墓學問 小心觸碰禁忌招來厄運
清明登山掃墓 「五要五不」確保安全
清明習俗/吃完潤餅 原來還要做這些
掃墓小心恙蟲危機 身上有焦痂速就醫
清明請假「趕屍放蠱」 主管只批2字

--------------------------------------

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